在赫图阿拉古城,寻觅大清王朝奠基人的历史

这里“养个孩子吊起来”,其中有个孩子叫努尔哈赤

从赫图阿拉古城的东门进去,往北走上不远,就有一个院落,这就是塔克世(努尔哈赤的父亲)故居,也是努尔哈赤出生的地方。

这是一张在努尔哈赤出生地拍的照片,照片中吊起来的东西叫“悠车”,这是满族的摇篮。所谓的“关东三大怪”,其中有一怪,那就是“养个孩子吊起来”,说的就是这种东西。

据《关东旧风俗》记载:小儿睡悠车源于满族。早期满族人游猎尚未定居时,因山林中毒蛇野兽出没,把不会走路的小孩放在地上不安全,于是他们便想出“吊起来”的办法:用兽皮制成兜状的吊袋,两端挂在林中大树上,后来逐渐演变成吊在房梁上的悠车。

公元年的一天,一声婴儿的啼哭,响彻在赫图阿拉一座普通四合院的茅草房里。塔克世家中,新得一子,取名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孩子的母亲在屋里做着针线活,偶尔推一下悠车,她做梦也没有想到,悠车里的婴儿,20多年后,会成为一代枭雄,并改变了女真人乃至中华民族未来的历史。

现在位于赫图阿拉城景区内的努尔哈赤出生地遗址,文物管理部门已经根据史料并参照满族民居对该故居进行了复原。

塔克世故居分作东西两院,其中西边是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居住,东边是努尔哈赤父亲塔克世的居所。

咋一看,这不是东北农村满族的普通人家吗?

准确一点说,塔克世的家庭在当时的女真族中算是一个中产之家。

努尔哈赤出生的时候,赫图阿拉并不是城镇,顶多算作一个山寨。努尔哈赤的祖上原是女真奴隶主中的显赫家庭,但到了努尔哈赤童年的时候,已经家道中衰,他的祖父仅仅是建州女真一个小部落的酋长而已。

努尔哈赤的少年时代生活比较坎坷。他10岁的时候,生母便离世,后妈对其非常刻薄,并在他们父子之间挑拨是非。后来,努尔哈赤和弟弟舒尔哈齐被逼出去另居,完全靠自己谋生。

努尔哈赤和村里的小伙伴们到深林里挖人参、采松子、摘榛子、捡蘑菇,然后到抚顺马市上去同汉人、蒙古人进行贸易。

马市贸易这段经历对努尔哈赤后来的政治生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不仅学会了汉语和蒙古语,更重要的是,他受到了汉文化的熏陶,也对明朝的政治与军事有了充分的了解。

努尔哈赤喜欢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崇尚书里边讲的谋略。

自16世纪末开始,明朝的统治走向腐败衰落,为满族的崛起提供了契机,作为这个民族的一位杰出人物,努尔哈赤青少年时代的艰苦奋斗和丰富阅历的燧石,敲打着他的胆略和智慧的火花。

万历十一年(年),爱新觉罗家族惨遭一场悲剧,努尔哈赤为报家仇,含恨起兵,从此走上波澜壮阔的历史舞台。

那么,努尔哈赤的家仇是怎么回事呢?

努尔哈赤的外祖父叫王杲,是当时建州女真的一位著名部落首领。王杲依仗力量雄厚,便无视朝廷边将的政令,常常扰边作乱。万历二年(年),明辽东总兵官李成梁率军数万,攻破王杲的营寨,王杲及部落一千多人都被杀掉。

王杲之子阿台为父报仇,屡袭明军。这可激怒了明朝总兵李成梁,他决意发兵攻杀阿台,要将其斩草除根。

万历十一年(年)二月,李成梁兵围阿台的驻地古勒城。

阿台的妻子与努尔哈赤是堂兄妹,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为使孙女免遭兵火,便与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入城劝说阿台投降。

就在这个时间点,李成梁扶持的女真傀儡、图伦城的城主尼堪外兰在城下趁乱喊道:“李太师有令,谁杀死阿台,谁就做古勒城的城主”。阿台部下信以为真,便杀了阿台投降。

李成梁在诱降后,对城中的男女老幼大肆杀戮,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与父亲塔克世也被明军所杀。

努尔哈赤惊闻父、祖蒙难的噩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他椎牛祭天,以其父“十三副遗甲”起兵复仇。

从塔克世故居到汗宫大衙门,是努尔哈赤铁血生涯的缩影

努尔哈赤起兵时,身边不过百人,他知道,这时与明王朝交锋等于是以卵击石,于是他把矛头对准了同是女真族的图伦城主尼堪外兰,表面上迁怒于尼堪外兰:“害我祖、父者,尼堪外兰唆使之也”,内心却埋藏着对明王朝的怒火。

努尔哈赤的意思:明朝军队我不怪你们,但我打尼堪外兰,你们可别拦着。

明王朝也采取了两面手法:一方面抚慰努尔哈赤,归还其祖、父遗体,并给他“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封龙虎将军,复给都督敕书”;一方面帮着尼堪外兰在甲板筑城,扶持他做“建州主”。

明王朝的意思:我就喜欢看你们外族人窝里斗。

万历十一年(年)五月,努尔哈赤向尼堪外兰的驻地图伦城发动进攻。最后,图伦城被攻破,尼堪外兰携妻弃城而逃,努尔哈赤首战告捷,迈出了辉煌事业的第一步。

此后,努尔哈赤采取“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的策略,用5年时间,先后征服了女真族苏克素护河部、董鄂部、浑河部、哲陈部、完颜部,尤其是万历十四年7月,他的仇敌尼堪外兰被斩首,标志着统一建州女真战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当时生活在东北的女真族,除了建州女真,还有海西女真及野人女真。努尔哈赤知道,最后要和大明王朝叫板,必须使自己更强大,而这首先要把整个女真归为一统。

从万历十九年(年)正月开始,努尔哈赤挥师东向。到万历二十一年(年),他先后又将长白山三部(珠舍里部、讷殷部、鸭绿江部)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努尔哈赤的崛起,让势力强大的海西女真感到挑战,他们想让努尔哈赤臣服,于是便主动出击。

万历二十一年(年)九月,海西女真叶赫部首领布斋纠集乌拉、辉发、哈达及蒙古科尔沁等九部十一名首领,率兵三万,分三路大军向建州发动进攻。

努尔哈赤布阵于古勒山险要之处,集中兵力,攻其主力,射杀头目布斋,九部联军土崩瓦解,大败亏输。

这场历史上著名的“古勒山大战”,是女真各部落统一战争史的转折点,改变了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的力量对比。自此,努尔哈赤军威大振,远迩慑服。

此后,努尔哈赤乘胜对海西女真大肆征伐,先后破哈达,灭辉发,砍伐乌拉,鲸吞叶赫,接着又以“征抚并用,以抚为主”的策略,吞并了野人女真,基本上完成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的统一。

羽翼已经丰满,努尔哈赤开始向大明王朝摊牌。

万历四十四年(年)正月初一,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的“汗宫大衙门”(俗称金銮殿)称汗建国,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年号天命。

努尔哈赤正式树起后金大旗,意味着一个新的封建政权的诞生,同时也表明他——努尔哈赤将不再是明朝的臣下,而是一国之君了,并与明朝正式分庭抗礼。

在赫图阿拉古城,从努尔哈赤的出生地(塔克世故居)到他上位称汗的汗宫大衙门,距离不过几百米,但这却是其几十年的铁血生涯铺就的一段历程。

一口“神井”,奠定了这座山城的历史地位

兵马越来越多,努尔哈赤需要在根据地建立城堡了。

早在万历十五年(年),努尔哈赤就在“建州老营”的废址上建筑起城郭宫室,这就是佛阿拉城。

到了万历三十一年(年),努尔哈赤把大本营从佛阿拉迁至他的出生地赫图阿拉,在他登基后,这里又成为后金正式建国的第一个国都。

那么,努尔哈赤为什么要将都城动迁呢?

一是佛阿拉城比较小,扩展空间余地不大,难以承载努尔哈赤越来越多的人马;二是佛阿拉城位于嘉哈河及硕里河之间,出入不便,没有太大的战略回旋空间。

其实,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彻底解决水源问题。

佛阿拉城地下水位非常低,城中泉井源流不长,城中之人只好到城外几里地的苏子河挑水。数以万计的人马吃水成了大问题,必须另找个水源好的地方安营扎寨。

到哪里去建城呢?努尔哈赤把目光放到了赫图阿拉,他对老家的每个犄角旮旮儿都了然在胸。

赫图阿拉城坐落在羊鼻山半山腰的横岗上,它两面靠山,两面环水,城池之外,有广阔的苏水平原;城池后面,是松柏连天、峰峦叠嶂的群山,堪称是一处攻守皆宜的军事要地。

在赫图阿拉城内中部的正白旗衙门门外坡下的西南方,有一口神奇的水井,这就是著名的“罕王井”。

这口水井有何神奇之处?

几百年来,这口井一直水源充沛,从来没有干涸过。

井水离地面并不深,清澈见底,用水勺俯身可取,无论多少人取水,随取随满,自赫图阿拉建城后,城内军民皆用此水,被誉为“千军万马饮不干”。

战争年代,对于千军万马驻扎的城池,如果没有水源,那是无法想象的。

从某种角度来说,正是这口水井,改变了一个民族的命运,成为一个王朝的源头。

关于罕王井,有很多传说。

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努尔哈赤亲自带领士兵寻找水源,突然在草丛中蹿出了一只野兔,士兵们搭上弓箭准备射杀,努尔哈赤一摆手拦下,他认为野兔生存的地方周围一定有水。

于是,他命令士兵跟上野兔。野兔跑到了一棵大榆树下突然不见了,努尔哈赤立即让士兵在此挖井,不一会儿井水就喷涌而出。

还有一个传说,当年在赫图阿拉寻找水源没有进展,人们对此一筹莫展。

这天晚上,努尔哈赤梦见一只乌鸦在一块石板下喝水。第二天,他出门不远,真就见到一只乌鸦。努尔哈赤随着乌鸦来到一棵大榆树下,乌鸦不飞了。罕王叫人在此挖井,结果撬开一块石板,底下果然是清甜可口的泉水。

据说,努尔哈赤曾写过这样的诗句:老营缺水最堪怜,儿受摧残母煎熬。榆树下面有水井,石板底下涌甘泉。

不管怎么说,这口神井的出现与老罕王努尔哈赤密不可分,所以叫“罕王井”也算是名副其实。

有人说,如果几百年前这口水井不曾被开凿,那么统治中国近年的清王朝就可能不会出现,中国的历史也就可能是另一种模样。

这样的说法显然太夸张,不过大清朝廷对这口水井倒是崇敬有加。据史料记载,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皇帝东寻祭祖时,曾先后九次到罕王井饮水思源。

从八旗衙门、关帝庙到文庙,看努尔哈赤的大智慧

自努尔哈赤起兵后,满族何以能在短短的几十年间,由小变大,由由弱变强,由割据到统一,由落后到反超,完成了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飞跃?它又何能以偏于东北一隅的少数民族征服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泱泱大国?

从赫图阿拉古城的历史遗迹中,我们似乎就能找到诸多答案。作为大清王朝的奠基人,努尔哈赤有着远见卓识的大智慧。

在赫图阿拉城,有八旗衙门多处遗址,其中正白旗衙门,是至今保存较好的原始建筑。

建立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的一项重大创举。

女真族原来作战采取部落狩猎组织形式,氏族成员自由组合,纪律性差,战斗力低。

万历二十九年(年),努尔哈赤对建州部民进行整编,将原来的狩猎式组织牛录编为黄、白、红、蓝四旗。

年,努尔哈赤在登基称汗之前,又在原有四旗基础上再增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为八旗。于是,一个威风八面、且令后人耳熟能详的“八旗”诞生了。

八旗不仅仅是八面领兵打仗的旗帜,而且还是一个融生产、政权、军事为一体的军政组织。八旗“以旗统人,以旗统兵”、“出则备战,入则务农”。

由于兵民一体,战时全民皆兵,没有百姓和辎重的拖累,雷厉风行,机动灵活;平时军民共同生产,百姓没有提供军饷的负担,无形中避免了许多转输之苦,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正是有这样一支军队,后金以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可以说,努尔哈赤率领的这支八旗劲旅,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骑兵队伍。八旗建制为进军明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赫图阿拉古城,有两座建筑,似乎不大引人注意,那就是文庙和关帝庙。

这两座庙宇在全国太多了,人们已经司空见惯。

然而,建在赫图阿拉古城的文庙和关帝庙却有着非同一般的历史意义,它们隐含着满族崛起的文化密码。

努尔哈赤虽然能征善战,但他绝不是单纯的一介武夫。他清醒地认识到本民族的文化远远低于汉族,要想成就一番大业,必须全面学习和接受先进的汉文化,这正是努尔哈赤的智慧之处和过人之处。

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内城东南隅高阜上,修建起了大清的第一座文庙,开创了大清“尊孔重儒”之先例。

当年的文庙规模宏大,孔子圣像前香烟燎绕,善男信女拜谒不绝。

顶礼膜拜是无声的引导力量,文庙为满族吸收汉文化立下了不朽功劳。爱新觉罗家族子弟在这个背景熏陶下,尊孔读经逐渐形成了风气。“尊孔重儒”也成为了大清王朝历代皇帝所遵循的“基本国策”。

皇太极从小在父亲的教育与熏陶下长大,在十多个弟兄之中是唯一识字的。史称皇太极“乐观古来典籍”,“欲以历代帝王得失为鉴”,“虽于军旅之际,手不释卷”。皇太极对汉族古诗典故了如指掌,天聪八年,皇太极宣谕中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诗句。

当然,努尔哈赤祭孔尊儒有着更重要的目的,那就是用儒家的君臣之道及仁义道德观念来做思想统治工具,让臣民忠君事上。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还加了“双保险”:修建文庙的同时,又在汗宫大衙门不远处建起了关帝庙。

努尔哈赤喜欢读《三国》,他对两个人物多有评点,一位是诸葛亮,另一位就是关羽。

关公是汉民族中的“武圣”,他的忠贞、守义、勇猛及高超的武艺,历来深受中原兵家的推崇。八旗子弟,不缺乏战斗精神,但女真族长时间的割据,另立山头的比比皆是,“忠君”的思想比较淡漠。

努尔哈赤需要部下像关公那样的忠贞和守义。于是,一个“偶像”被竖起来了,让人们把关羽作为忠君的最高典范来崇拜。

从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到8年后多尔衮率兵入关,顺治皇帝定都北京,这时的满族人不再是当初的女真,他们已经精通汉文化,实现了对马背文明的超越,对掌控泱泱大国充满信心。

入主中原,老罕王努尔哈赤早已经为子孙们做好了铺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30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