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病权威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50708/4652392.html宋元明清时期的闻喜北宋初,闻喜属陕西路永兴军解州,后属庆成军解州。宋代的县令之名虽存,事实上都派京朝官执行其职务,称为“知某县事”。宋时,闻喜县设县令、县丞、主簿、县尉各一员,另有巡检杂官。咸平元年(年),闻喜建立黉宫,又称学宫,也就是今天的文庙。宋代闻喜最出名的是赵鼎。赵氏历唐宋以还世,占籍于董泽里阜底村狮子巷。赵鼎(—年),字元镇,号得全居士,是南宋时与岳飞共同抗金的一位很有名望的宰相。宋高宗亲书“忠正德文”四字赐之,史称“中兴贤相”。南宋时,赵鼎南徙,但其子孙族党仍居阜底,衣钵相传,代有闻人。县档案馆里保存的《赵氏谱牒》就是以赵鼎为始祖,不仅记述了赵鼎起用岳飞、张浚等将领、赵鼎抗金、秦桧陷害赵鼎等重大历史事件,还记述了赵鼎的后人尚书赵蕴、亚中大夫赵筼翁、潮州守赵谥、文林郎赵祖德、赵明文等人的事迹,是研究赵鼎家族史的重要资料。在宋代,闻喜有位县令也叫赵鼎,他把孔庙里的古柏砍伐掉,为自己做了家具等。闻喜有个人叫李垂,把这件事写进《庙柏记》中,刻碑立于文庙中。南宋建炎二年(年)、金大宗天会六年,金兵占闻喜。金,闻喜属河东南路解梁郡军,后改宝昌军。闻喜置东镇、刘庄二镇。设县令、县丞、主簿、县尉各一员。县衙中职务部分为金人,如太和时任县丞的宽颜蒲刺祝(du)太和时任县尉的抹辗阿鲁带;章宗时任主簿的夹谷守中。兴定二年(年),元兵入据闻喜县。元,闻喜属晋宁路解州。元朝的每级政权设有达鲁花赤,为所在地方、军队和官衙的最大监治长官。蒙古贵族征服许多其他民族和国家,无力单独进行统治,便委付当地统治阶级人物治理,派出达鲁花赤监临,位于当地官员之上,掌握最后裁定的权力,以保障蒙古大汗和贵族的统治。元代一县之长称县尹,另外还有主簿、教谕、县尉、典史。闻喜县的17位达鲁花赤全部为蒙古族,最著名的是伯颜不花,墓在东镇。成吉思汗十八年(年)春,蒙古名将、攻金统帅、成吉思汗“四俊”开国元勋之一的木华黎渡黄河至闻喜,病卒于军中,终年54岁,葬乔庄西。元至顺二年(年),赵鼎的六世孙国子博士赵筼翁回到闻喜,建了有史料记载的闻喜最早的书院——董泽书院。当时的著名学者、书法家虞集撰写了碑记。宋元时期,闻喜出进士9人,其中宋4人,金4人,元1人。明洪武元年(年),明军占领闻喜县。明,闻喜属山西布政司平阳府解州。明代设知县、县丞、主簿、教谕、训导、典史。明代的闻喜共有知县66人,如张问行、王象乾等在留下了不少遗迹、墨迹。在元末明初,闻喜出现了第二次移民大潮。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不是闻喜人移往外地,而是外地人移入闻喜。民国本《闻喜县志?民族表》罗列的个各村姓氏,大部分是在元末明初由外地迁来。清顺治元年(年)6月,清军占领闻喜。清,初因明制,雍正七年()改属绛州。清代初年设知县、县丞、主簿、教谕、训导、典史。雍正五年裁县丞缺。清代闻喜的88位知县中,有满人4人,他们是:乾隆五十四年是汉军镶黄旗的举人四德;嘉庆六年是满洲正蓝旗举人恒龄,嘉庆二十二年是蒙古正黄旗进士荣庆;道光九年是满洲镶黄旗进士蕴秀。明清时期,闻喜出过一些大的家族。县城道的李氏家族,在元朝末年由洪洞县河西龙马村举家迁至绛州闻喜县城内三门道,在明初系北隅坊五甲,匠籍,至万历二十三年(年)后调北隅坊九甲。清顺治三年(年)再调西隅坊九甲,去其籍。至雍正三年(年)邑侯米公平均里甲,将长支、四支、老二支调北隅坊十甲,二支调南隅坊九甲,西隅坊九甲,独留三支。李氏家族从明正德到清道光的三百多年间,出过进士4人,举人8人,贡行1人,岁贡7人,恩贡2人,例贡21人,遥授1人,里选1人,文学生人,武学生22人,介宾2人,耆宾15人,寿官13人,义官2人,儒官2人,义民1人,隐逸1人等。裴村的宁氏家族,从明正统到清康熙年间,出了进士11人、文举人21人、武举人5人、明经14人、例贡28人、武科2人。明清时期,闻喜出进士45人,其中,明16人,清29人。其中横水的乔晋芳为一甲第三名,即探花,他是清代第一名进入一甲的山西进士。闻喜历史上最后一名进士为仪张村的杨深秀。在清史研究中,专门有一个科目就是“百日维新”或“戊戌变法”,而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杨深秀起着重要作用。过去流行的说法,认为“康有为领导戊戌变法”。实际上,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的核心、主力是光绪帝周围的一品帝师翁同稣、御史杨深秀、二品侍读学士徐致靖等“帝党”重臣,而当时的下级六品官康梁只起了参谋的辅助作用。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初七日(年12月30日)杨深秀被授任山东道监察御史。第二天,他就向光绪皇帝呈上《时事艰危、谨贡刍(chu)议折》,这是光绪帝从维新派方面直接听到的最早的变法呼声,比康有为《请大誓臣工开制度新局折》要早两个多月。所以,最早在朝廷上呼吁变法的是御史杨深秀。在百日维新过程中的行动,杨深秀对变法事业的贡献,非一般维新派所能及。梁启超在《殉难六烈士传》中谓:“三月以来,台谏之中,毗(pi)赞新政者,惟君(杨深秀)之功为最多。”康有为关于变法的奏议,有四分之一以上是通过杨递到光绪手中的。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康于年写成的《六哀诗》中,第一首即是哀悼《故山东道监察御史闻喜杨公深秀》,第二首才是谭嗣同。在“戊戌六君子”中,杨深秀年龄最长,官职最高,作用最大,所以,孔祥吉教授这样评价他:“在参与变法活动的维新志士中间,杨深秀贡献很大,他和谭嗣同一样,骨头最硬,态度最坚决,最后不惜以自己的生命去唤醒国人。”在震惊中外的“百日维新”运动中,杨深秀立场坚定、视死如归,充分体现了晋地民风强悍的文化精神;杨深秀积极倡导的废科举、兴学堂,中西并重,采集万国之良法的进取精神,正是山西文化思想中革新精神的延续。闻喜县城经元至正十七年(年)、明景泰元年(年)两次重修。城墙周长五里又十六丈,高二丈七尺,厚一丈五尺;护城壕沟深二丈,宽三丈。明代初年有城门4座,东曰“迎晖”,南曰“迎薰”,西曰“阜城”,北曰“迎薇”。明正德年间,加筑城楼、月城。嘉靖年间开设水西门,名“挹涑门”(俗称小西门)。清顺治、乾隆年间,曾数次维修加固,并在5座城楼上悬匾,东曰“晋国旧都”“环条带涑”,南曰“香山浮翠”“涑水绕清”,西曰“紫金辉映”“红鹤遥瞻”,北曰“凤原在望”“峨嵋拱秀”,水西门为“西达秦关”“地控平蒲”。东西走向的从东城门至西城门叫东西街,从县衙门口至小西门叫牌楼街,因杨永宁家宏伟的牌坊而命名,南北走向的从至北门城门的南边向叫半街,北边的叫北门到街,从今火车站南下的新开路原名叫娘娘庙街,形成井字形街道。分别在东社、中庄、西社设36个巷或称胡同,如上头地、仁和巷、淳熙巷、学门道、黄家巷、东门下、太子庙巷、文庙巷、三合巷、梁家巷、支家巷、圪塔巷、王家巷、续家巷、乔家巷、班家巷、菜市口、骡马市、郭家巷、砖城、杨园、米市巷、东南巷、西南巷,北门外的稷王庙巷、南门外的汤王庙巷,加上东街、西街、半街、北门到、西门下、南门下、小西门下、娘娘庙街、城隍庙街、衙门口共计36街巷。县城有县署大堂:内设大堂五楹,前捲棚五楹,左车右门各三楹,左右角门各一楹。东为土神祠,迎宾馆,东西櫃廊各十楹,二堂三楹、东西门房各二楹,迥廊十楹,三堂捲棚三楹,四堂、五堂皆五楹,东西相房各三楹,后楼五楹,学修堂五楹。署衙西为史署,东为考院。自唐以来,全县有大小桥梁14座,有姜嫄庙、后稷庙、董父庙、关圣庙、裴氏祠、赵鼎祀等大小庙宇祀堂余座,古迹20余处,坊、表、寺、观60余处。古墓群有春秋战国到周的古墓群,凤凰垣上裴氏古墓余处,国家级名人墓30余处。
传承古中国文化
弘扬新时代精神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