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个探花的五代传奇

“中国最后一个探花”的五代传奇

江南都市报

  “中国最后一个探花”名叫商衍鎏(-),祖上是不事稼穑的八旗子弟,从习骑射转为耕读,经历了百余年的时间。当商家的历史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时,我们对家族、家学的认识又增进了一步,因为商家的命运,几乎就是中国所有大家族命运的缩影。

  第一代:八旗子弟转型耕读人家

  商家本是靠骑射起家的,康熙二十一年(年),辽宁铁岭商氏先人随汉军正白旗部队前往广州驻防,在清兵驻营地附近的西门口纸行路买下莲花巷的一处宅地,开始在广州开枝散叶。之后百余年,商家子弟靠着八旗子弟这“铁杆庄稼”,安安分分练好骑射武功,曾有几人官至骁旗校(相当于团级干部),却始终不能使商氏显赫。

  到了商衍鎏父亲一辈,商家忽然舍“铁杆庄稼”而不种,转为耕读人家了。商廷修于光绪二十四年中科举进士,名列二甲一百三十名,其兄商廷焕却无弟弟好运,参加举人考试七次皆未中,终于绝望,以后再不应试,而将一切希望寄托在长子衍瀛、二侄衍、次子衍鎏身上。在广州住所莲花巷巷尾辟地一块,莳花种竹,盖茅屋数间取名玉莲园,课三子在此专心苦读,“三更灯火五更鸡”,过着清贫的读书生活。

  年的广东贡试,商家子弟气势如虹,一举占了全省前十名之三。长兄衍瀛考了全省第一名,二兄衍(21岁早逝)取第四名,弟弟衍鎏第十名。14年后,商衍瀛中进士入翰林,商衍鎏中探花亦入翰林,加上其叔商廷修,商家两代竟有三进士,一门三翰林,为岭南所罕见。

  由生而为武的旗军转为读书人家,商家的转型实在是为形势所迫。史载,驻防广州的八旗部队有几万人,晚清时期因朝廷拨款减少,大多陷入困顿的境地,清初不屑为之的科举开始被八旗子弟视为出路。商家抛弃骑射家风转而为文,可谓识时务之举。然而仅仅两代就取得功名,胜过了许多汉人耕读世家,本无什么家学的商家俨然成为文化世家,实在是岭南一奇观。

  第二代:中国最后一个探花

  弟弟比哥哥天分高,似乎是商家一特点。商廷修中进士而商廷焕终身一穷秀才,商衍鎏在中探花前的一切考试名次皆不及其兄。商承祚成就名气皆在其兄商承祖之上。光绪二十九年(),商衍瀛与商衍鎏上京同应会试,兄长中进士而弟弟三甲未入回家苦读,众人都以为其父、叔历史再次重演。谁料慈禧太后七十寿辰增开一科,商衍鎏如有神助,中一甲第三名探花。

  这是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因为是最后一次,民间有许多演义,说本来广东清远考生朱汝珍是榜首,但慈禧太后最恨广东人(康有为、孙中山等粤人皆是她对头),而第二名刘春霖名字有吉祥之意,所以加以互易。又因商衍鎏字写得比第三名好,故提前了一名。此说满足了中国民众对历史的戏说欲,几成正史,商衍鎏晚年曾专门作文《我中探花的经过》驳斥此说。位列三鼎甲的其他两位并没有因科举而飞黄腾达,榜眼朱汝珍后成书法名家,年在香港病逝,时年72岁;刘春霖中状元后未及高升清朝便灭亡,抗战初期拒绝接受日本人聘请,卖字为生,年在北京去世。反倒是“屈居探花”的商衍鎏活得最长,成就最高。

  商衍鎏并不拒绝西洋文化,年留学东瀛学习法政,支持康有为变法,年一句德语都不懂的他携二幼子前往德国,是为德国传播汉学第一人。一战回国后,商衍鎏历任财政部秘书、江西省财政特派员等职,因诗书画皆擅,商衍鎏在当时文人圈子里名气颇盛。建国初毛泽东创办中央文史馆时,全国有八个翰林、一个进士、二十一个秀才,商衍鎏因“末代探花”功名担任了副馆长,年他回返故乡广州,又任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文史馆副馆长。

 

 第三代:学问大师商承祚

  世家子弟,冷门专业。三代承风,方称世家。商家在商衍鎏这一代达到“一门三进士”后,到了商承祚这一代,哺育精神贵族的世家家风已告定型。商衍鎏和哥哥商衍瀛一心想让商家子弟再续兄弟俩当年辉煌,四书五经诗赋策论之类的旧学均由二人亲自教授。

  商家摄于年的照片上,双翰林七个尚未成年的子女,神情静默,不怒自威,隐然可见高门大族的世家气。其中年龄最小的商承祚时年12岁,隆准星目,看过他的人都说,此儿日后必有大作为。然而商承祚一见外语书本头脑就发胀,数月几无所得。他对着古物倒是可以茶饭不思地研究,经常将早餐钱都省下来到小摊上买文物,连走路也低头看地搜寻古迹,常被兄长们当笑话讲。若是一般家庭,必不容许有为青年从事这种不能经世不能致用的冷板凳行当。以当时商家的文化世家氛围,商衍鎏嘴上叹气,心里却也颇以儿子能继承家学家风而慰怀。3年后,21岁的商承祚推出的处女作《殷墟文字类编》震惊学界。翌年,22岁的商承祚被北京师范大学聘为教授,25岁又到中山大学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年他重返北京,终成一代学问大师。

  商衍鎏长子商承祖早年跟随父亲赴德,获得汉堡大学人类学博士后回国,在中央研究院搞过少数民族调查,是中国民族学先驱之一。年代商承祖转到中央大学任德语系教授,解放后留在南京大学执教,在德国文学研究界有“北冯南商”之誉———北大的冯至,南京大学的商承祖。商老晚年陆续把收藏文物数百件捐赠予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当年一掷千金的《骢马归朝诗叙》一声不吭就给了广东省博物馆。

  收藏文物,自己也成了文物。去年2月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国家禁止出境文物名单,商承祚书法作品名列其中。

  第四代:世家气息薪火相传

  商家以学问立家,子女教育自然放在家族首要位置。商承祚长子商志馥自小跟从祖父商衍鎏,隔代教育,更为尽力。有一次商志馥上写字课只得了丙等,商衍鎏其为生气:“商家子孙怎么写字只得丙等?荒唐!”商志馥自此不敢大意,谨随祖父教诲,抗战时期他考上中央大学中文系,比今日考上北大清华更为难得。

  商家祖训“读书为上”,政治却找上门来。中央大学高材生商志馥在反右运动中被错划右派,一错就是20年。商承祚次子商志镡年大学毕业后留中大历史系任教,经历了几次,“文革”期间又下放干校,根本无一安静书桌可安置学问。“文革”后正值壮年的商志镡在考古方面有所“成就”,其中年代他主持的江苏吴文化考古,解决了春秋战国前期文化起源问题,后来他在父亲的帮助下赴香港考古,挖掘的商周时期牙璋是现在香港的“港宝”。

  或许是一种心理补偿,退休后商志镡完全把精力都放在家学的整理研究上。他正在编辑父亲的古文集,又重新校点祖父晚年大著《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商志馥近年也致力研究祖父的诗文,商家的学问兴趣到了第四代还是一脉传下来了。曾有文物商上门收购商衍鎏和商承祚字画,许以每幅美金的高价,商家子弟从不应允。他们并非大富人家,商志馥住着中大马岗顶最陈旧的教工宿舍,商志镡家里有一个篓子专门收集当作传家宝传下去。商承祚逝世后这十二年,商家子女又陆续向国家捐赠了件珍贵文物,分文未取。世家的文脉也许会因时代变迁而断尽,但是精神上的世家气或者贵族气,却是草蛇灰线,薪火相传。

  第五代:文脉走到尽头

  商家文脉传到第五代已经到了尽头。商承祚七个孙子无一人读上正规大学,“文革”一来,无论是读高中的大孙子还是在幼儿园的小孙子都受到了冲击,在最应该继承家学渊源的年龄,七人都无法得到祖父或者父亲的教育。

  商家的第五代,大姐商志男、大哥商志馥的儿子“离经叛道”做了生意,其他5名子孙的生活也与商家家学无关。商志镡的儿子是工程师,不过却专攻电脑。留在南京的商承祖育有三个子女,大儿子从事德语翻译,英年早逝,二儿子中央大学航空系毕业后,调到沈阳飞机制造厂做工程师,女儿是北京外语学院外语教授。商承祖这一支的第五代大都分居京沪,因为祖辈的原因还时常与广州的商家联络。

  据商志镡回忆,商承祚晚年对商家第五代未能继承家学并不感到伤心。商承祚当初是靠言传身教使儿女们自动走上祖辈的学问之路的,个人努力终究敌不过时代,到了第五代,社会制度的剧烈改变,以及文化的浩劫,文化世家存在的空间已无处可寻,商承祚惟有将平生所学倾囊相授给家族外的弟子,使中大古文字研究成为华南一重镇。

  第四代长女商医院眼科专家,其女婿是哈佛大学生化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终身教授。今年暑假,商志男的外孙小石来到广州寻宗,参观过“商衍鎏探花、商承祚教授图书纪念室”。长于美国的他刚刚获得计算机硕士学位,但愿在他这样商家第六代眼里,商家文脉不只是一堆古书、几张发黄老照片。

  富不过三代,文则难过四代,世家家风熏陶总是挡不住政治风云的变幻。“文化世家”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稀有之物”,它们的存在或许是文化多元性的标志之一,它们的复兴和重建,可能因为社会文化制度(如生育观念和生育制度)的变化,有种种的困难,但在偌大的一个中国,只要人们能在进行经济资本的积累时,也注重文化资本的积累(杜维明语),我们的人文景观肯定不会单调的。不妨做一设想:若陈寅恪之女为又一陈寅恪,俞平伯之子为又一俞平伯,商承祚孙子为又一商承祚,那将给当今学术文化界增添多少辉煌.

  然而,这只能是奢望。   (江南都市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52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