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将六成以上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对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古日格斯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浑善达克沙地柏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等6个自然保护区内67家工矿企业的73个采矿权和77个探矿权进行了依法退出及注销。目前,自然保护区内工矿企业退出比例达到%。
当时的“进”是为了发展,今天的“退”也是为了发展,进退之间,是锡林郭勒盟探寻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之路的有力实践。
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我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是国家对内蒙古自治区的战略定位。锡林郭勒盟作为距首都最近的大草原,也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和万里绿色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盟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守战略定位,保持战略定力,用最坚决的态度“护绿”,用最严格的制度“管绿”,用最科学的方式“用绿”,用最有效的措施“增绿”,持之以恒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
用最坚决的态度“护绿”
“今后,除国家战略需要外,坚决不在草原上开矿山,坚决不在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摆布工业项目,要长期坚持、严格落实,决不能开口子。”锡林郭勒盟委书记罗虎在在中共锡盟委年第二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道出百万锡林郭勒草原人民保护好草原生态的态度和决心。
年以来,锡林郭勒盟以生态功能区、敏感区、脆弱区和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为重点,将盟域面积的62.35%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对自然保护区内已有的矿山项目进行关停,提出了今后不再在草原新上矿山开发项目,不再在草原核心区规划建设风电、光伏项目,坚决遏制草原乱采滥挖。
目前,自然保护区内工矿企业退出比例达到%,绿色矿山建设全面提速,上半年家在期露天矿山治理基金缴存到位,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启动,已完成治理面积12平方公里。
矿山环境治理成效显著。(来源:锡林郭勒日报)
全面开展生态资源资产普查,建立自然资源资产台账,编制草原、森林等资源资产负债表,探索实行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考核、述职、约谈问责等制度,推动草原确权承包工作,草原保护利用主体责任得到有效落实。
进入新世纪以来,锡林郭勒盟大力实施“围封转移”“一转双赢”“两转双赢”等战略,推行“三牧”制度,采取治理矿业开发秩序、压减牲畜规模、退耕还林还草还牧、生态移民等综合措施,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草原生态退化恶化趋势得到遏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盟委、行署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会总书记提出的“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战略定位的重大意义,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实施一系列保护治理措施,探索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生态环境持续恢复改善,取得显著成效。
用最严格的制度“管绿”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重在建章立制。
年,锡林郭勒在全区率先成立生态保护专门机构——盟生态保护委员会,赋予其生态保护建设组织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管理、规范生态资源征占用、开展综合执法等工作职能。
年,在机构改革中,锡林郭勒盟进一步理顺并强化管理职能,整合林业局、生态委员会和农牧业局草原监督管理职责以及相关部门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管理职责,组建了盟林业和草原局,旗县市也均组建了林业和草原局,在所有苏木乡镇设立草原生态综合执法中队,构建起条块结合、权责明确、保障有力、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生态实体资源由分部门管理模式转为生态系统管理模式。
在草畜平衡区全面推行春季牧草返青期休牧措施,使得草原得以休养生息。(来源:锡林郭勒日报)
近年来,锡林郭勒盟始终把制度体系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立足本地实际,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将全盟2.7亿亩草场纳入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划定草畜平衡区2.2亿亩、禁牧区0.5亿亩,科学核定适宜载畜量,实行责任落实与资金发放相挂钩机制,配套推进农区禁牧、沙地禁羊措施,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多年来的超载过牧问题得到遏制。近三年,天然草场载畜量连续呈现负增长,牧业年度牲畜存栏压减至万头只,肉牛存栏达到万头,在草畜平衡区全面推行春季牧草返青期休牧措施,促进草原休养生息、科学利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锡林郭勒盟按照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四个层面设计,进一步完善保护草原生态制度体系,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草原保护利用建设,促进全盟草原生态持续好转的实施意见》《天然打草场轮刈保护制度》《关于进一步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不断完善草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责任追究等体制机制建设,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草原生态管理逐步迈入规范化轨道。
用最科学的方式“用绿”
“自从小畜换大畜,利润、效益有了大幅提高,草场的压力也小了,以前裸露的沙地现在能打草了。”阿巴嘎旗查干淖尔镇那仁宝力格嘎查嘎查长斯琴朝克图说着这些年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减羊增牛”以来的变化。
那仁宝力格嘎查有73户牧民,年以前共养殖2万多只羊,近年来响应“减羊增牛”战略,嘎查养羊多只、养牛多头。嘎查的变化是近几年锡林郭勒盟实施“减羊增牛”战略,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实现草原增绿、牧民增收的一个缩影。
“减羊增牛”战略,绿了草原、富了牧民。(来源:锡林郭勒日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对锡林郭勒盟来讲,发展是主题,生态是生命。如何寻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协调推进,是锡林郭勒盟高质量发展难以回避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锡林郭勒盟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主攻现代畜牧业、清洁能源和文化旅游三大产业,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有效突破“四多四少”难题,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坚决摒弃以牺牲草原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寻找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的最佳结合点,用最科学的方式“用绿”,初步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
用最有效的措施“增绿”
万亩樟子松造林、万亩沙地榆复壮建设、万亩人工灌木柳建设、万亩水源涵养林建设、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万亩重度沙化区综合治理,6个百万亩工程,生动展现了锡林郭勒林业建设的成果和锡林郭勒让祖国北疆变绿变美的决心。
俯瞰多伦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摄影:托日贝克)
近年来,锡林郭勒盟始终把生态保护与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建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和草原补助奖励等工程项目和政策措施,坚持自然修复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相继组织实施了浑善达克和乌珠穆沁两大沙地综合治理、水系湿地保护治理、重点区域造林绿化、矿区环境治理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施自然保护区规范管理三年行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锡林河30公里生态景观带建设,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截至年底,累计完成林业生态建设任务.5万亩,通过集中连片、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结合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等制度措施的落实,全盟生态状况整体得到恢复和改善,呈现“总体遏制,局部好转”态势,森林覆盖率由7.52%提高到7.56%,沙化土地面积和沙化程度呈减少和减轻趋势,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长公里,宽1至10公里,横跨苏尼特右旗、镶黄旗、正镶白旗、正蓝旗、多伦县的生态防护体系基本形成,有效遏制了沙地的扩展蔓延。草原植被盖度较20年前提高了16个百分点,平均盖度为46.78%,草群结构趋于优化、草地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平均亩产干草量60公斤,较20年前提高了50%左右。
锡林郭勒,本着对党、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持之以恒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让锡林郭勒的蓝天绿色永驻,美丽容颜长存。(作者单位:锡林郭勒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