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教育红色经典诗词四澎湃在线

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jdsb/210412/8839605.html
                            

chen

yi

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生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遍种自由花。

作者简介

陈毅(年8月26日-年1月6日),男,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 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治家、 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 的创建者和 之一、新四 老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十大元帅之一), 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共中央 委副主席, 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 协第三、四届副主席。中共第七、九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 治局委员。

文革期间,与四人帮斗争,被诬陷为二月逆流。年,下放石家庄。年去世。

写作背景

年10月,中央主力红 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的红24师和地方武装共人,遭到敌人残酷围剿,大部损失。何叔衡、毛泽覃等 和红 的高级干部在突围中牺牲。

瞿秋白和刘伯坚被俘后遇害。敌人占领中央苏区后,残酷杀戮革命干部和群众。据有的材料说,瑞金被杀达12万人,宁都被杀绝的有多户,闽西被杀绝的有4万多户。

突围出来的少数部队会同地方武装和敌人打起了游击,项英、陈毅经过转战,于年2月来到了位于赣南的油山地区和梅岭,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年冬,陈毅旧部下陈海叛变,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引诱陈毅等同志下山。陈毅不知是计,一大早来到县城,当他们距离交通站只有三四十米远时发现了危险, 在一妇女的帮助下撤回梅岭,潜伏莽丛间20多天。敌人因搜捕不到,恼羞成怒放火烧山。因担心不能脱险,陈毅危急时刻写下豪气冲天的《梅岭三章》藏于棉衣内层。

在以后的峥嵘岁月里,陈毅与《梅岭三章》诗词为伴,将革命进行到底。但《梅岭三章》诗词能有幸与后人见面,其夫人张茜当记一功。

年,盘踞苏北的国民 顽固派制造摩擦,同年十月,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妄图消灭新四 。此时, 的 桥战役开始了。国民 二十四集团 总司令、江苏省 府主席韩德勤和八十九 长李守维,调兵三万,齐头进攻 桥。新四 为了生存和抗日,只好被迫应战,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我 顽强反击,予敌 以重大杀伤。正当前线决战时,敌方配合八十九 作战的保安四旅一部百余人,在战场上溃退下来,不辨方向,一直冲到距陈毅指挥部米处,而新四 当时全 出击,总部已无保卫部队。得到好消息的李守维,叫嚣要活捉陈毅。面对窘境,陈毅一面从容自若地立即组织机关工勤人员迎击敌 ,一面命令其新婚妻子张茜,把所有文件立即烧掉,以防落入敌 手中。做机要秘书的张茜,一边烧文件一边看文件的内容。当看到《梅岭三章》诗稿时,张茜犹豫了,她浮想联翩陈毅在南方三年游击战的烽火岁月,深谙陈毅一生与诗歌结下不解之缘,于心不忍,便问:老总,诗稿也要烧掉吗?陈毅说统统烧掉。张茜对《梅岭三章》爱不释手,又问:老总,我替您保存诗稿吧!陈毅不作声了。《梅岭三章》就这样被张茜救了下来。由于陈、粟反复谋划,部署周密,相机反击,结果,新四 以五千人战胜了敌人三万兵,创造了 史上的一个奇迹。

知识拓展

年10月,中央红 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因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挥而导致失败,红 主力不得已被迫作战略转移。陈毅因伤奉命留下,担负起领导江西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 进行游击战争的重任。当时形势如黑云压顶,敌强我弱,赣南游击队在敌人重兵围攻中,斗争万分艰苦。陈毅和战友们转战在深山密林中,已有两个年头。由于和陕北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大家非常着急。这时,有个派在敌 内部做兵运工作的陈海叛变投敌,他写信上山谎称中央派人前来联络。要游击区负责人下山前往县城接关系,妄图诱捕我游击区领导人。陈毅接到密信,亲自赶往大余城接头,幸遇我基层群众报告陈海叛变,于是立即离开县城。归途中又遇陈海带领反动 队搜山,只好躲进树丛,避开敌人的搜捕。敌人听说山上有游击队的重要负责人,便调集了四个营的兵力,将梅山团团围了20多天。陈毅以伤病之身伏丛莽间,幸得脱险。《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被困梅山,自料难免牺牲的情况下写成的一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

首诗的前两句用倒接法。照理说诗意顺序应是先写革命事业的开创自然是备极艰难,总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再谈如今自己面临即将来到的牺牲的心情。但做诗要是顺着这个意思去写,就显得太平实。诗人把断头今日意如何一提前,恰似睛空中的一声惊雷,把一个革命者面对牺牲的情景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给整个组诗造成了一种苍茫悲壮的基调。对读者来说,则能产生一种凝精聚神,急欲一读的强烈效果。再说这一组诗主要在于抒写一个革命者面对牺牲的胸怀,而不在于述说革命创业的艰难,所以这一提前又有侧重意义。而更重要的是,这个开头对整个组诗起到了大气包举,笼照全篇的作用。所以这是一个发端突兀,豪气凌云的极好的起句。后两句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作结,是对前面自问式起句的呼应,也可以说是自答之词。但这里丝毫没有议论式的叙说,而是以一种奇特的悬想,形象地表明了陈毅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至死不渝的心迹,即使化作 ,也要在九泉之下带领雄兵十万,将反动的统治者彻底埋葬!这个结句犹如空谷中一声惊天动地的长鸣,壮怀激烈,使人拍案叫绝,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一个视死如归,正气凛然的共产 人的光辉形象,昂然挺立在读者的面前。

第二首南国烽烟正十年,是抒写壮志未酬,死难瞑目的情怀,以及对战友满怀激情的鼓励。此头须向国门悬句,化用春秋时期吴越争霸中伍子胥的故事,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悲壮之感。接下来两句文气渐缓。结句捷报飞来当纸钱尤为精绝,不仅与上首诗紧密呼应,而且从这一出人意表的想象中,透露着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在临危之际,对革命事业仍然充满乐观主义的坚定信念。宋人陆游放翁在临终之际,给他的子女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绝笔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如以此与陈毅的这首诗相比,则陆游虽对国家的统一表示坚信不移,但细味诗意却悲而不壮。陈毅此诗则于抑扬跌宕中尤显其悲壮,感人至深。

第三首投身革命即为家,表达了诗人面对死亡的坦荡胸怀和共产主义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陈毅早年投身革命,从此就成了共产主义事业的马前卒,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英勇奋进,义无反顾。艰苦的斗争生活锤炼出坚定的革命意志,从战友们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中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血雨腥风应有涯,反动派对人民的血腥屠杀总有一天要结束,人民终究会得到解放,光明的社会总归会到来,共产主义的理想必定会实现!为了革命的胜利,个人的生命又算得了什么!取义成仁今日事, 遍种自由花,就是对 首自问式起句的 回答。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何等壮烈的气概!

在陈毅光辉的一生中,有20多年的时间是在铁马金戈的枪林弹雨中度过的,而赣南的三年游击战,正如陈毅自己说的那样,是我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梅岭三章》可以说是反映这一历史阶段的 有代表性的杰作。诗人以其崇高的革命情操,临危而斗志弥坚的豪迈胸怀,谱写成这一不朽的壮烈诗篇。三章比秋月,一字偕华星。它犹如挂在夜空中的皎洁明亮的秋月,它的一字一句犹如黑夜灿烂的明星,将永远激励人们为了壮丽的共产主义奋勇前进。

原标题:《红色经典诗词(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31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