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华媒国际推出“华夏风范”平台,融通中外,展示中国城市文化。
满族人口总数为.7万人(年),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居第三位。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
清顺治元年(年),清军入关,逐步统一全国,
从此开始了满族贵族对全国的统治,辛亥革命之后,清廷覆亡,满洲族改称满族。
满族人口分布于全国各地,以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自治区、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多,
其他散居于新疆、甘肃、宁夏、山东、湖北、贵州等省区及西安、成都、广州、福州等大中城市。
满族是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个善于博收外来文化并融汇创新的民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
满族岁时风俗,多与汉族相近,但又保持着不少满族特色。
萨满信仰
满族的宗教信仰比较多元化,早期满族及其前身民族基本上以萨满教为主。
萨满教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
满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信仰和继承着与通古斯人的古老的多神信仰一致的萨满教。
“满族三大怪”
1、窗户纸糊在外
早年间,东北地区比较贫困,守旧,那时没有玻璃,无论多么好的房子,
窗户上面一律使用一种专用得十分厚实的“麻纸”把格子式的窗棱糊起来。
在满族三合院,窗户纸如果糊在里面,室内温度过高时,窗户纸受热膨胀就会被绷紧,
外面寒风刮来就会把窗户纸刮得哗哗地响,既吓人又容易损坏。
而把窗户纸糊在窗子外面,利用风推纸的大面积压强减小了风的压力,
还可以形成室内外温差,从而减轻了窗户纸的损坏率,
不但风大也不会出现撕破纸的现象,而且也十分美观。
2、大姑娘叼烟袋
大姑娘叼烟袋在过去东北农村比较普遍,
东北姑娘(满族格格)“猫冬”在家的时候,
就借抽烟袋来暖嘴、暖手,甚至用来作为唠嗑闲暇打发时间的活动。
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在田间劳动,为防蚊蠓等的叮咬,
用拢火堆熏烟或自己直接吸烟的办法将蚊、蠓甚至是蛇等熏走。
3、养活孩子吊起来
在满族(东北)新出生的小孩,有一个说法,大人要看着给他“睡脑袋”,
只有把脑袋睡得圆圆平平的,才聪明好看。
不仅如此,为了孩子将来长大后,腿比较直,不出现罗圈腿等现象,
还要把孩子的双腿捆绑在一起。
因此把孩子放到俗称“悠车子”的摇篮中,悠着长大,是在给他“睡体形”。
据说满族的阿哥或格格们如果长得英武挺拔、俊俏殷实,那一定是用悠车悠出来的。
不过,人们确实可以通过后脑勺的形状来判断出一个人是在哪个地方的。
满族八旗
八旗是清代满族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
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年)正式创立。
年初建时仅三旗:黑旗、白旗、红旗。
年因“归服益广”将三旗析设为八: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
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
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
合称八旗,统率满洲、蒙古、汉军。
1、正黄旗
2、镶黄旗
3、正白旗
4、镶白旗
5、正红旗
6、镶红旗
7、正蓝旗
8、镶蓝旗
民族服饰
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
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
女子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装,或外罩坎肩,服装多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
旗头,满语称之为"答拉赤"它是满族妇女在一般礼仪或婚礼场合佩戴的头饰。
除"旗装"、"答拉赤"外,满族妇女的"旗鞋"也极富特色,
满族的女式旗鞋,称为"寸子鞋",亦称"马蹄底鞋"。
满族妇女皆天足,旧俗喜穿木制高底鞋,
鞋底中部以木为之,前平后圆、上细下宽,
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故名。
《华夏风范》平台由纵横华媒国际发起打造,致力于向全人类阐释推介更多具有地方品牌特色物产、中国城市文化底蕴、中国人民精神特质、中国经济社会力量、中国智慧与自信的优秀文化,为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人类发展与进步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