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作家背后是家族的衰败,精彩的小说之下是辛酸的童年。
作为中国古典题材小说的最高峰《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过往坎坷,幼时家境优渥,锦衣玉食;少时抄没家产,以资国库。
在雍正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上有雷霆之怒,下有崩殂之命。
曹家的光辉之路走到尽头,雍正派遣江宁织造郎中隋赫德前去曹家进行抄家任务,抄没的家产却和雍正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想要弄清此中缘由,还要从曹家发迹时说起。
眼看他起高楼
能够被帝王抄家的家族都不是市井小民之辈,曹家也不例外。
曹家发迹要追溯到明朝末年,明朝和后金之间爆发的战争彻底改变了曹氏一族的命运。
明朝天启元年,努尔哈赤率领后金八旗子弟攻占了沈阳、辽阳一带。
曹雪芹的高祖曹振彦被俘,沦为了满洲贵族的包衣(也就是家奴)。
努尔哈赤随即将曹振彦编入了正黄旗,归属到多尔衮旗下。
《清太宗实录》卷十八记载,在天聪八年,也就是明崇祯七年:墨尔根戴清贝勒多尔衮属下,旗鼓牛录章京曹振彦,因有功,加半个前程。
“旗鼓”是清朝的军事的作战部队,“牛录章京“是三百人的军事长官。
有别于从事生产的农奴,也就是说曹振彦在后金政权混的还不错,大小还是个军事头头。
曹振彦跟随多尔衮一路建功立业,先后在明崇祯十七年()经历过山海关之战占领北京,又在平定山西大同之乱中建立军功,任阳和府知府,不久升任两浙都转运盐司运使。
所以总的来看,曹家以军功起家,后代子孙则多从事于国家财政职务。
清朝入关,八旗经历多番改制,曹家辗转成为正白旗的包衣,(正白旗属于八旗中的上三旗,地位很高)顺治八年,摄政王多尔衮死后获罪,遭到清算。
顺治帝将正白旗收归,自己亲自掌管,曹家开始归皇权的直接代理机构内务府管辖。
曹家的地位不但没有受到多尔衮的牵连,反而扶摇直上,由王府层级抵达了皇权层级,直达古代封建社会的权力中心。
这其中既有曹家自身能力出众,才华横溢的家风因素;也有清朝入关之后,急需一批懂得汉族文化的知识分子好稳固政权这一考量。
眼看他宴宾客
曹家依附在皇权之下,飞黄腾达。
曹振彦身前生有一子,名为玺。
清朝官员于化龙编修的江宁府志中记载着曹玺的生平:公承其家学,负经济才,兼艺能。
说明曹玺懂得商贾之道的同时,在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又说:拔入内廷二等侍卫,管銮仪事。光有能力还不行,在忠诚方面也是受到康熙极大信任,安排在身边担任侍卫,充实履历。
不久,在康熙二年,曹玺被外放,任江宁织造,江宁在今天的江苏一带,是清朝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并且清朝是个农业社会,盐业、丝绸、茶叶这三类是农业财政收入中的大头,曹玺可谓是清朝康熙年间名副其实的财神爷。
康熙如此看重曹家绝不是空穴来风,一方面是曹家本身就是皇家下的直属包衣,是己方阵营,自然是信得过的自家人。
二来是曹玺的妻子孙氏是康熙的乳母,康熙的生母佟太后早亡,没有尽到母亲之责。
在古代儒家体系中,孙氏对康熙虽无生育之恩,却有养育之情。
况且康熙幼时曾患过天花,在患天花期间,孙氏对康熙进行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并教导康熙言行、礼数和读书做人的道理。
多重因素之下,曹玺才能得到江宁织造这一肥缺,不过经后的发展真是应了一句老话:彼以此兴,必以此亡。
如果单纯认为曹玺的职责是收税的,就大错特错,曹玺身上还兼有另一项重要的任务——即向皇帝通报各地官员的大事小情。
清朝是满族政权,为了维护统治,对汉族儒家传统读书人,既要因才任用,也要时刻提防,所以在康熙中叶时设立了奏折制度,允许一些亲信官员用奏折报告机密事件,不经过内阁朝堂,直接上达天听。
这一政策贯穿清朝两百多年的历史。
在《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中》有这样一段对李煦的回复:“近日闻得南方有许多闲言,议论大小事,朕无人可以托人打听,尔等受恩深重,但有所闻,可以亲手书折奏闻才好,此话断不可叫人知道。”
这个李煦不是别人,任苏州织造,和曹家联姻,结成了政治集团,暗地里专门从事情报收集工作,上报给康熙。
身为康熙身边的近臣,曹家恩宠逐渐达到顶峰。
曹玺在世时获加“正一品”衔,就连曹玺的妻子孙氏也获封“一品夫人”。
曹玺的儿子曹寅继任江宁织造,更得赐正三品“通政使司通政使”,四次南巡接驾康熙,康熙更将曹寅的长女指配给平郡王为嫡福晋,从包衣世家之女跻身王公贵族的正妻,曹家的恩宠世所罕见。
眼看楼塌了
说了这么多的曹雪芹的家世无非就是证明曹家的过往辉煌历史,可以够得上抄家这一罪名。
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雍正为何执意对曹家动手,曹家败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在这之前,还要说明的是曹雪芹和曹寅的关系,曹寅虽然官位步步高升,江宁织造干过,两淮盐御使也干过,但是香火却一直不是很旺盛,只有一个儿子曹颙。
而且曹寅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太好,在康熙十一年患上了严重的疟疾,最终无药可治,驾鹤西去,病死在扬州。
曹寅死了,活人还在,他的家人也还在。
康熙是个念旧情的帝王,于是命令曹寅的独子曹颙接父亲的班,继续担任江宁织造,只是将两淮盐御使的职责交给了曹颙的舅舅李煦代管。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干了两年的曹颙也病故了,曹寅的直系嫡亲血脉就此断绝。
康熙仍然对曹家十分上心,经过一番考察,便把曹寅的弟弟曹荃之子曹过继给直系这一脉,这在古代是常见的事情。
而曹正是曹雪芹的生父,这件事和曹家的败亡也有关系。
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俗话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从曹振彦到曹雪芹,从年到年,刚好是五代人,近七十年的光阴。
曹家就从显赫一时的钟鸣鼎食之家,跌落到飞鸟投林的破败穷户。
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曹家在担任江宁织造期间,造成巨额亏空;二是家族不和,有人里外勾结,向雍正举报曹家的过失;三是政治斗争,卷入夺嫡风波,陷入清朝接班人的权力漩涡;四是家族领导人能力不济,没有审时度势,保全自身。
亏空
先说第一点,世人都看到江宁织造的表面风光,但却没有瞅见这风光下的危机。康熙南巡,曹寅接驾四次,耗资巨大。
古代皇帝巡视,少则几千人,多则几万人,这些人的饮食起居,日常所用,需要的银两自然是由接驾的官员出资一部分。
曹家虽然富裕,但是也无法供给如此多的钱财,只能在上交的财政收入中挪用,于是便形成了亏空。
亏空的另一项原因是盐商历年所欠的巨额国帑,康熙晚年执政期间管理涣散,官场风纪腐败,地方官员欺上瞒下,与盐商相互勾结,虚报贩盐收入。
曹家也不能幸免,不然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中描绘的国府开销的资金从何而来,仅凭曹家的俸禄和田产肯定是不足以支撑如此大的糜烂生活。
康熙对曹家亏空的事情了然于胸,康熙四十九年,在给李煦的奏折答复中说:风闻库帑亏空者甚多,却不知尔等作何法补完?留心,留心、留心、留心。
同年九月给曹寅的奏折中也说:两淮情弊多端,亏空甚多,必要设法补完。任内无事方好,不可疏忽。
和李煦的答复一样,又在末尾一连说了四个小心。
可康熙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顾自己的私欲。后来的雍正抄家,就是师出有名。
家族不和
由于曹家嫡子曹颙早死,过继的曹是曹荃的儿子,这就导致了家族矛盾的产生无法避免。
康熙在选择过继人选的过程中,给内务府的奏折说道:“务必在曹荃诸子中,找到能奉养曹颙之母如同生母之人才好。他们兄弟原也不和,倘若使不和者去做其子,反而不好。”
还有一点也可佐证就是在《红楼梦》中第七十四回中《惑奸馋抄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探春说:像这样的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才能一败涂地。
类似这样的豪门家族的情节还有很多,多少能够证明曹家内部有人告密说后来曹转移财产。
夺嫡风波
前两个原因是次要因素,最重要的还是曹家在“九子夺嫡“的斗争中,站错了队伍。
曹家身份显贵,又是康熙的亲信,即使不想完全参与夺嫡,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众多皇子肯定回前去招揽,也可以这样说,招揽的不是你曹家人,而是你所掌握的信息、钱财和资源。
最终曹寅选择成为太子胤礽一党,这是有蛛丝马迹来作旁证。
在康熙给曹寅的奏折中可以寻见些许痕迹,有一次康熙忽然问曹寅胤礽的师傅熊赐履的病情怎样?
曹寅说到:于二十九日闻信,熊赐履卧床数日,遂不起。
康熙又说:临终有何遗言,尔去送些礼去。
无缘无故,非让曹寅去虚寒问暖,而且还是太子的授业恩师。曹寅背地里肯定和太子有着不清不楚的联系。
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上台以后,一是为清除潜在的因素,彻底剪除太子一党余脉,更是为了整顿吏治,杀鸡儆猴。
曹家都是案板上的鱼肉,被宰是迟早的事情。
可以说,政治因素是最为根本的因素,失去了康熙这一个靠山,曹家的命运可想而知。
家族首领无能
曹成为家族领袖之后,错误频发。
首先是为了弥补亏空,四处求人。雍正上台以后,并没有先拿曹家开刀,而是瞄准了李煦家,将其流放东北。
给了曹家三年时间,将亏空还完。
谁知曹没有明白雍正的言外之意。乱跑门路,结交官员,给了雍正一种错误印象,不是省吃俭用,反而拉帮结派。
雍正给其的奏折中写道:主意要拿定,少乱一点。坏朕声名,朕就要重重处罚,王子也救你不下。
之后不知为何,曹又在奏折中欺骗雍正说蝗灾已经灭亡大半,实则情形是蝗灾仍在蔓延,雍正对这种粉饰太平的话语十分不满,又下御笔斥责了曹。
到了雍正四年,曹负责督造的丝绸制品粗糙不合格,受到重新织造并罚俸一年的处罚。
短短几年,办事不力,雍正对曹的耐心已经到达顶点,只等一个导火线就会点燃整个火药桶。
雍正五年十二月,一位名叫塞楞额的官员参奏曹骚扰驿站。
驿站案件爆发后的十一天,雍正立即命令隋赫德接管曹江宁织造的职务。
奏折中是这样叙述:江宁织造曹行为不端,织造款项甚多。朕屡次宽限……反而将家中财务暗移他处,甚属可恶……将曹家中财物,固封看守,并将重要家人,立即严拿。
曹家这座楼从此塌了,再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至于曹家的财产到底有多少?
派遣的隋赫德在随后的上报奏折有着清楚地交待:所有房产什物,一并查清……细查其房屋并家人住房十三处,共计四百八十三间。地八处,共十九顷零六十七亩。家人大小男女共一百十四口。零星物件及当票百余张,并无别项,又家人供出外有所欠曹银,连本利共计三万二千余两。
雍正看后,苦笑不得。本以为是曹家私自藏匿了大量财产,中饱私囊隐瞒赋税。
原来是本族的奸逆分子诬告,再大的家族也禁不起内耗。雍正对曹的耐心到了极限,亏空补不上,能力不满意,数次遭到雍正斥责,便将曹枷号,投送入狱。
有的资料显示说在乾隆年间曹才被释放,具体情况实在不知。不过曹家的家产大多被赏赐给了隋赫德。
而曹雪芹在十四岁的年纪时被迫前往北京,雍正还在北京崇文门外给曹家安置了十七间房,家仆三对,算作是对曹家最后的仁慈。
结语:
家族不幸文学幸,曹家由盛转衰的过程深深刺痛了少年曹雪芹的内心,为他带来了源源不竭的生活感悟和真实的素材。
在乾隆九年()前后,在无人知晓的北京西郊,在寒风刺骨的漫漫长夜,曹雪芹开始动笔写作,又经历过丧子之痛后,曹雪芹在无尽的黑暗,在人生的折磨中,写完了绝世神作——《红楼梦》。
乾隆二十七年()的除夕之夜,曹公离世,终年四十八岁。
参考资料:
《敝帚集》冯其庸《红楼梦》曹雪芹
《从清宫秘折档案看康熙、雍正对曹雪芹家族兴衰的影响》王云庆王卓史志学刊
《红楼梦资料汇编》朱一玄
《曹雪芹为何成为雍正的眼中钉》周汝昌读史札记
后记:关于曹雪芹的家世还有许多中说法,甚至就连《红楼梦》的作者也是众说纷纭,采用的是当今影响最大、流传最广、可信最高的主流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