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帝走了,不管是死了还是出家了,总之皇位传给儿子玄烨,即康熙帝。玄烨当时只有八岁,本着扶上马送一程的原则,顺治给他指派了四位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令所有人惊奇的是,四个人当中竟然没有一个宗室子弟,不得不令人遐想。
康熙帝
四位辅政大臣中,索尼资格最老。索尼是满洲正黄旗人,祖上是海西四部中的哈达部的赫舍里氏。索尼不但有文化,还精通军事,在重要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皇太极死后,他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多尔衮继位,顺治登基后,因多次拒绝多尔衮的拉拢,被多尔衮安了个罪名,罢官夺爵,被撵到沈阳给皇太极守陵墓。多尔衮一死,顺治帝马上重用索尼,封他为一等伯爵,内大臣兼议政大臣,掌管内务府,最后成为首席辅政大臣,看得出顺治对他的信任。
索尼像
排名第二的苏克萨哈,从血缘上讲是努尔哈赤的外孙子,为满洲正白旗人。他的父亲与叶赫部贝勒金台吉同族,属于叶赫那拉氏。努尔哈赤起兵后,苏克萨哈的父亲就投奔过来,成为努尔哈赤的驸马。苏克萨哈在松锦之战中开始崭露头角,后来跟随多尔衮,并受到重用。可是多尔衮一死,苏克萨哈马上转换门厅,揭露多尔衮的种种罪行,成为顺治清算多尔衮的重要打手,为人们所不齿。
遏必隆与苏克萨哈一样,也是努尔哈赤的外孙子,他是满洲镶黄旗人。他的父亲是努尔哈赤最显赫的开国五大臣之一的额亦都,曾救过努尔哈赤的命,努尔哈赤为表示感谢,将自己最喜爱的和硕公主嫁给他,生下遏必隆。遏必隆运气不好,因包庇侄女被夺取世职,好不容易凭借军功东山再起,又被侄子揭发皇太极刚死,就率领重兵守卫皇宫,以此防范多尔衮的两白旗,因此被多尔衮报复。多尔衮死后,顺治帝启用遏必隆,提拔他为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最后成为辅政大臣。鳌拜被抓后,遏必隆也被定为死罪,康熙额外开恩放过了他。
鳌拜,四位辅政大臣的最后一位,也是最具争议的一位。他是努尔哈赤开国五大臣之一的费英东的侄子,满洲镶黄旗人。鳌拜英勇善战,后金与清初的很多重要战役都参加了,因作战勇敢获得了巴图鲁的称号。皇太极死后,他与索尼一起支持皇子继位,反对多尔衮,因此被多尔衮打击报复。因为这个原因,鳌拜痛恨多尔衮和两白旗,顺治亲政后受到重用,成为议政大臣和领侍卫内大臣。
鳌拜
四位辅政大臣,三位来自两黄旗,一位是正白旗。索尼资格最老,看不起苏克萨哈也忌惮鳌拜;鳌拜最霸道,还与苏克萨哈是儿女亲家,但两人政见不同;遏必隆见风使舵,不想得罪索尼,但也紧跟鳌拜。在辅政的最初三年里,四个人基本没闹出什么事情来。但是从第四年起,四位辅政大臣之间,四位辅政大臣与康熙帝(背后的孝庄太后)之间,关系越来越复杂,矛盾越来越深,最后不得不图穷匕见。
最先挑起事端的是鳌拜。他始终记恨两白旗,并与正白旗的内大臣费扬古有仇。现在鳌拜大权在握,开始实施报复。费扬古的一个儿子在宫廷担任侍卫,鳌拜以他擅自骑乘御马和使用御用弓矢为由,将其杀了,然后又跑到费扬古家里,把费扬古和他另外两个儿子也杀了。最后将费扬古抄家,所得财物私自分给自己的弟弟穆里玛。这件事把孝庄、小皇帝和朝中文武大臣吓了一大跳,但也没把鳌拜怎么样。
康熙四年七月,孝庄突然为十二岁的康熙帝举行大婚。按照规定,皇帝大婚就是成年,成年就可以亲政。更为重要的是,皇帝的两个老婆一个是索尼的孙女,另一个是遏必隆的女儿。其用意就是平衡四位辅政大臣。鳌拜当然看得明白,所以表现得极其愤怒。他声称,皇帝大婚这件事应该和四位辅政大臣商议,现在没商议就决定了,我反对。但孝庄根本没搭理鳌拜,婚礼正常举行,让鳌拜吃了个瘪。
康熙五年,鳌拜准备爆个大雷,他翻出一本二十年的老账。原来,多尔衮专权时期,把本该分给两黄旗的土地,硬是分给了自己的正白旗。按照大清的规矩,皇帝统领的两黄旗地位最高,但在多尔衮的打压下,镶黄旗顺序排在正白旗之后,成为倒数第一。这就造成了两黄旗和两白旗之间本来就有的恩怨,更加积重难返,双方彼此争斗长达二十年之久。
鳌拜要求两白旗和两黄旗换地,拿回本属于自己的利益,同时把镶黄旗调回八旗右翼之首(左翼之首是正黄旗)。按道理讲,鳌拜的要求无可辩驳。但是时间已经过去了20多年,两黄旗与两白旗百姓早已安居乐业,突然这么一折腾,势必闹出意想不到的乱子。但是鳌拜不管这些,要求户部尽快调换。索尼不表态,遏必隆支持鳌拜,只有苏克萨哈反对,因为他是两白旗的代表人物。因为有祖制这个大帽子,孝庄和康熙也不反对,事情就定了下来。
青年康熙
负责办理此事的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和直隶巡抚王登连到地方一看,此事涉及数十万百姓生活和数百万亩土地,干系重大。三个人商议后联名上书给康熙,陈述此事涉及太广,请皇帝慎重。鳌拜见此情形,强硬地将三个人逮捕下狱,要以结党抗旨,违背祖制的罪名将三人斩首。康熙认为三个罪不至死,要轻判。索尼和遏必隆支持鳌拜,苏克萨哈沉默。鳌拜说皇帝没有亲政,四位大臣三对一,于是将苏纳海三人杀了。这令十三岁的康熙极为不满,多年后对此事依然耿耿于怀。
康熙六年正月,康熙虚岁十四,俺当时习俗,14岁已经成年了。索尼领衔上奏,请皇帝亲政。七月七日,康熙举行亲政大典,此时索尼已死,剩下三位辅政大臣按惯例辞去辅政之任,但是鳌拜却不情愿。深谙权谋的孝庄当然明白这一切,于是表示皇帝还小,经验不足,需要你们三个继续辅政等等。
经过几年的权斗,苏克萨哈有点累了,不愿再和鳌拜斗下去,本想借机和鳌拜、遏必隆都辞职,不曾想孝庄来了这么一手。几天后,不死心的苏克萨哈单独找到康熙,乞求皇帝让他去为先帝守陵,“得以生全”。康熙可能是没有领会孝庄的意思,见苏克萨哈坚持辞职,十分不悦,说:不知道苏克萨哈受到了什么逼迫,怎么就活不下去了?偏要去守灵,会议具奏。
鳌拜本就痛恨苏克萨哈,接到命令立即召集会议,最后给苏克萨哈列了二十四款大罪,要求将他和他的大儿子凌迟处死,其余六个儿子、一个孙子、两个侄子、三个同族一并抄家处死。
苏克萨哈像
看到鳌拜的报告,康熙帝蒙了,才真正体会苏克萨哈的苦衷,于是说“此议不妥,不许所请。”鳌拜似乎是疯了,在朝堂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捋胳膊挽袖子,一阵咆哮,把康熙帝吓得要死,最后不得不同意鳌拜所请,苏克萨哈家几乎被灭门。
奇怪的是,康熙帝的庇护神孝庄太皇太后在此事上一直不表态,让人心生猜测。等到两年后,康熙八年,鳌拜被轻而易举地抓捕,然后定了三十款大罪,群臣要求将其处死。但是康熙选择从轻处理,只幽禁了事。等到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竟然为鳌拜平反,恢复名号由其子孙继承。而到了雍正继位,下令祭葬鳌拜,恢复一等伯爵,子孙继承。这更让人疑惑,鳌拜当初的飞扬跋扈,他的谋逆之心到底是不是真的。
抓捕鳌拜
我们可以大胆猜测一下,孝庄和康熙,当然主要是孝庄,暗示或纵容一介武夫的鳌拜在四位辅政大臣中扮演了一个搅局者的角色。有鳌拜的存在,四位辅政大臣无法铁板一块,也就无法对孝庄和年幼的康熙造成威胁。鳌拜在不自觉之中充当了孝庄和康熙的打手。因为从后来鳌拜轻易地被抓捕来看,如果孝庄真的对鳌拜不满,早就把他弄死了。而后来,康熙和雍正也没必要给他平反,恢复官爵。
我们只能说,大清的官场太复杂了,甚至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40岁康熙画像
(图片来源于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