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各衙门都看重学历,唯独内务府例外,一

清代官场最讲究出身,翰林、进士排在第一梯队,也是在京、在外各衙门的主力。此外举人、贡监生、荫生等,虽也是正途,但始终却要矮上一头。至于异途出身者,一般是没人带他玩的。

清代官场上出身歧视是非常严重的,比现在的学历歧视更重。如果不是进士出身,那么不管到了哪个部门,都要遭受冷眼,就是对本人而言,官当得再高,总觉得抬不起头来。

然而,清代却有一个衙门,从来不讲究出身、学历,甚至规定进士出身者不能在此衙门任职,这个另类的衙门就是内务府。或许读者认为御史这是睁眼说瞎话,且慢定论,御史这里细细道来。

内务府官员出身和背景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与皇室有亲戚关系的家族成员;第二类是通过科举考试为官者;第三类是从内务府低级官吏一步步升上来的。

一是与皇室有亲戚的家族成员

这一类人主要是指家族有人成为了皇帝的后妃,或是皇子、公主的乳母。清代靠着裙带关系进内务府当差的就太多太多了。比如康熙朝著名的江宁织造曹家,曹家本是内务府正白旗佐领下的汉姓人。

曹玺之妻、曹寅之母是康熙帝乳母,曹寅有二女皆为王妃。曹家正是靠着与皇室的关系,才使得四代人在织造任上长达近六十年。

再如康熙朝胤礽为太子时,他的乳母之父凌普为内务府总管;乾隆朝苏州织造海保之所以能官员亨通,也是因为他的母亲曾是雍正帝的乳母。除了这些,更多的皇帝后妃家属,也多在内务府任职。

二是通过科举而在内务府任职者

自康熙以后,朝廷就有规定“凡内务府官员,一中进士,即不得在本衙门当差,须改分六部”。这是一个硬性规定,实际执行起来也很到位,清代凡是在内务府当差且后来考中进士的,后来都被发往各部任职。

不过进士不在内务府任职也不那么绝对,内务府中进士出身者虽然不多,但也能找到实例。比如德保、英和父子,他们都是进士出身,但却担任内务府大臣。

但他们担任内务府总管大臣属于兼职,主要还是在部院为官且身兼旗务。内务府大臣人数不定,一般都有数人,这类兼职的内务府大臣实际上不负责主要的事务,多为虚衔。

除了进士以外,举人、秀才等是可以在内务府任职的。这样的例子就很多了,毕竟科举不是旗人的强项,能够与汉人同台竞技考个举人已属不易。

三是以内务府低级官吏做起者

这类人占了多数,内务府任职的都是皇帝的家仆,这些人世世代代都在内务府当差,很多人从最低级的笔帖式做起,一步步晋升从而成为员外郎、郎中,乃至总管大臣。

此外,内务府的人员编制也很多,多达三千余人,是清代最大的衙门。作为负责皇帝日常生活的私人部门,内务府向来都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皇帝的家奴多被委以内务府差事。

或许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内务府三旗成员的地位并不高,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他们的地位不但高于一般的民人,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权力还凌驾于地方督抚之上。因为一些督抚有时在某种情况下,奏折还得通过他们向皇帝代递。

内务府官员之所以具如此特殊的地位,正是因为他们的包衣身份和皇帝之间的密切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从他们的父祖辈甚至更远的时候起,他们就与皇室就曾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患难与共,所以他们就是皇帝的家人。一定程度上而言,这些家奴充当着统治者代理人的角色。

从官制的角度来说,朝廷专设有“内务府包衣缺”。自雍正皇帝开始,为了给内务府包衣提供更多的当差为官的机会,曾下令清理内务府包衣缺上的旗人,甚至在他们受到惩处的时候,也要受到优待。

另一方面,对这些内务府包衣出身的官员来说,他们时代为奴,所谓的“一日主,百岁奴”,就是对他们身份和命运的最好说明。也正因为如此,他们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通过不断地为皇帝尽忠效力,其努力的结果就必然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总之,内务府中当差为官者,其身份、其权力、其命运都与最高统治集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是清朝统治阶级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奴仆与官僚的双重身份,既是被奴役者同时也是骑在人民头上的官老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34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