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瘕风医院是正规 http://m.39.net/baidianfeng/a_5154117.html
如果文物会说话,经历重生后的他们,会聊些什么?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重建和恢复”,中国的关键词是“文物保护”,一场名为“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恰时地在首都博物馆开幕,展期3个月。
走进首博的“万年永宝”,就相当于走进了一家“医院”,看到每个病人被诊治的全过程。第一次,有一个展览,如此把文物保护的全链条,一节节打开给你看。
如果这样说,你还是有点找不到感觉,那么今天,就跟我走进这家“医院”,我们来细细探究一番,他们是如何起死回生的。
有必要前情提要一下,从年开始,国家文物局已经建了33家重点科研基地,相当于文保国家队,在“医院”的故事里,他们就是医生。
文物们经过他们的诊治,一个个都成为让人啧啧赞叹的国之重器。
1
哪怕拆成45件烂木头
也要拼出漆床原本的美貌
医院的三床,刚来了一个新病人。才安顿好,就自我介绍——“我叫小鹊,来自成都。我应该是一部医书的其中一根……”
图说:出土时的扁鹊医书竹简
一床的小黄不等小鹊讲完,就“哈?”了一声,这明明是一根湿哒哒的烂竹简么,变形扭曲,谁还看得出上面有字?
这时,查房的医生和护士推门而入。
护士笑了,“小黄啊,医院时什么样?你被装在一个档案袋里,我们碰都不敢碰你。”
小黄抖抖轻薄的纱罗,示意自己早已今非昔比。她全身轻薄通透,唯一的装饰就是衣襟处的印金彩绘花边了,这可是加了黄金的,可见小黄的主人——南宋朝廷命妇身份之尊贵。“我呢,主人叫黄昇,我是她最爱的一件衣服,大名叫南宋紫褐色罗印金彩绘花边单衣。”
图说:修复前的南宋紫褐色罗印金彩绘花边单衣
年,小黄出土于福州浮仓山主人的墓中,南方的地下水位高,她免不了浸泡,还受到尸体分解物、细菌等微生物的侵蚀,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处于病危状态,可以说是一触即破,直到进了医院。
吱呀一下,病房门大敞,小漆挤了进来——他是一张床,刚从其他病房串门回来。
小漆一口成都话,“又来一妹儿哇。”
小漆刚出土时被当做为不知名的器物构件,进行了失踪人口登记——因为在战国早期(公元前4世纪)下葬时,他就被拆分成了45块构件。
年8月至年1月,成都商业街船棺墓葬群被发掘,出土了迄今为止体量最大的船棺以及数百件精美的漆器。小漆由于体型巨大,入葬时,被解体为45个零部件,分散在五具船棺里,饱水糟朽,结构脆弱。
小漆的治疗时间长达8年,医生对他进行脱水处理后,又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终于认出了他——这是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结构最复杂的漆床,榫卯相接,床头、床尾、床侧板上都绘有朱、赭二色的回首状龙纹和蟠螭纹,等级很高,很可能是古蜀王或其家族使用。
图说:漆床的45个零部件
医生看着小漆活蹦乱跳的样子笑了,“你悠着点啊,身上再掉一块,我可没工夫给你拼回去。”
医生又掏出手机,给大家看了小禽一家人的近照,这一家子也住在这里。
经过X射线照片、工业CT照片,医生发现这一组彩绘青铜水禽用失蜡法整体铸造而成,多处工艺措施或现象,与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的古埃及、古希腊的大型青铜雕像的相关工艺较为接近甚至相同,在中国先秦青铜器上却较为少见。
“所有的病人,我们都有三把打开你们的钥匙:形貌、结构、成分,通过一张张图片、一个个数据、一条条曲线等等这些微观方式,重新认识你们,发现你们,找回你们的身份证。”医生说,“不然怎么才能知道你们是最早的丝绸、最早的大米、最早的贝壳、最早的漆床……”
2
再脆弱的皮毛也要救
唤醒沉睡的文物
医院专家多,技术全,就连设备、材料都极其细分化,针对每一种文物的治疗,不能一味药打遍天下。有的要保守治疗,有的要临床开刀,哪怕连绷带也是特制的。
“我知道,我的病,是脆弱糟朽,这是我们家族——所有丝绸不可避免的疾病。”小黄想起了自己刚入院那会儿的糟糕样子。
“你是用桑蚕丝做的,这属于蛋白类纤维,非常娇贵,经不住岁月的侵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老化。”医生说,刚进院时,小黄是重症病人,但医生却没乱了手脚,制定了治疗方案后,经专家论证,才实施后续治疗。
通过分子层面的诊断,医生发现,构成丝绸文物的基本单元是氨基酸。小黄在过去的年里,身上的氨基酸不断流失,就好像原本是一座高楼大厦,由一块块砖头堆砌起来,但砖头一块块地破损脱落。
怎么把掉落的砖头补回去?文物医生们研究了十多年,直到发明了一种糟朽丝绸文物的加固技术,这才把睡了40年的小黄给唤醒。
这种新技术叫“基于丝肽-氨基酸的脆弱丝织品接枝加固技术”,获得过“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说白了,就是用新丝来加固旧丝,“缺什么补什么”。既然丝绸文物是因为氨基酸的缺失而变得脆弱糟朽,那么我们就用加入新的氨基酸,让它返老还童,重归健康态。
别看小黄是轻轻软软的丝织品,她跟隔壁的草原汉子小皮,却是相处甚欢的好病友,她兴致勃勃要介绍小鹊跟小皮认识。
图说:修复前的皮衣
小皮来自内蒙古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墓群。其中,在3号墓的木棺里,发现了一具通体用黄色丝织品包裹的人骨,小皮在下面垫了多年。
医院时,就是一块土,其实它是一件北魏的毛!领!皮!衣!
为了让小皮寻回“套马的汉子”的草原雄风,医生们用了回软剂,以羊毛脂、蓖麻油及衍生物为主要成分,经信息提取、材质鉴别、病害评估、样品试验、回潮、清洁、回软、平整、修复等,皮衣终于现了原形,回到它原本柔软的质感。
听着听着,小鹊有点着急:“那我呢?我是医书,我身上的字很有价值,能不能给我治治?”
“主要是三价铁离子导致你失去了本来的面目。你看,你全身发黑,字迹难辨,用连二亚硫酸钠脱色技术,可以让你显出原形。我们对你和你的小伙伴的治疗,已经开始了。”医生说。
图说:竹简经过科学技术处理后,显出了上面的字形
小鹊激动了,凑过去看医生手上的报告单:释读后,发现医书竹简身上出现了“敝昔曰”字样,因为简牍中普遍存在通假字的现象,“敝昔”的古音和扁鹊相通。有一些专家认为“敝昔”即“扁鹊”,故其中部分医书内容被认为是失传的扁鹊学派经典书籍。
小黄也为小伙伴激动了,“如果这个观点最后被确认,你将是中医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哎。”
3
留住他身上的高级紫
秦俑“活”得体面又文艺
“病恹恹的小竹简,居然那么厉害。”小黄看着小鹊,一脸不可置信。
医生笑嘻嘻地瞧着,又问“还记得那只土得掉渣的小车轮么?”
小漆跟车轮是朋友,嚷嚷起来:“记得记得,还记得你喂过他吃薄荷呢。”
小车轮就住在楼下,来自河北省石家庄市的故郡东周遗址,是车马坑里五号车的一只轮子,车轮卸下后放置在车舆两侧,是研究东周时期车舆制度的重要材料。但是,车轮为木质髹漆,木胎腐烂,部分空间被土填充——这只轮子出土时,几乎就是一坨土。
护士在一旁解释,“喂薄荷其实叫‘薄荷醇临时固型技术’,薄荷醇是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和药物,近年来被用作考古出土文物提取时的临时固型材料,对新出土文物起到加固增强的作用。等文物安全运输到室内后,利用薄荷醇的挥发性,可以自动升华排出,无残留,不影响出土文物的原始形貌和后续处理。”
小漆又问,“我记得楼下住着一位兵马俑,我印象中秦俑都长着一副扑克脸。他脾气好不好,身体恢复了没?”
“秦俑都是画彩妆的,但是一出土就被迅速“卸妆”,心情当然不好了。”护士说,兵马俑彩绘结构一般是由生漆底层和矿物颜料组成,这种生漆底层对于湿度变化十分敏感,出土时会因失水产生剧烈变形,造成彩绘脱落。
“你们可以去串门了。”医生提示大家,“这位秦俑可是文艺范。”
原来,文物医生们针对加固生漆底层,研发出了两种方法,用上神器后,彩绘陶俑,既可防止生漆底层失水时的皱缩,又能大大增加生漆底层和陶体之间、彩绘各层之间以及颜料层内部的黏合力,彩绘颜色鲜艳。
此时,门外传来小漆的尖叫声,“天呐,你这身紫色,也太好看了吧。”
那位紫色兵马俑,明显被一惊一乍的小漆吓到了,只听到那间病房门重重关上,还上了锁。
大家都有点怪小漆。医生说,没事没事,来看看我们治疗时拍的照片好了。
护士解释说,紫色兵马俑断臂上的紫色,主要成分为硅酸铜钡(BaCuSi2O6),而这种物质在自然界里,还没有发现过一样的矿物。所以,“中国紫”,是他的主人人工合成的。
从出土实物看,“中国紫”的应用自西周晚期开始,持续到东汉,之后便消失了。医生将汉紫在古代应用的地区与时代进行了对比,发现它的使用轨迹与秦国及秦帝国的发展路线相吻合,因此人工合成的“中国紫”,很可能是早期秦人掌握的一项“硬科技”。
“那我们岂不是也get了兵马俑制作的工艺和色彩?”谁突然问了一句。
“如果不把你们复原,我们永远不知道当年古人是怎样制造你们的。只有复原身上的机关、工艺、色彩,形神兼备,后人才能够窥见前人的精湛技艺。”
医生说,“你看,我们回到了汉代,用‘汉机织汉锦’,也回到了战国,用战国人的造车技术,造了一辆车。”
一张张图片、一个个数据、一条条曲线,在形貌、结构、成分等层面重新还原着文物的历史原貌。
这些文物,如同一个个文化符号,经过科学认知和人文求证,得以新生。
如果你对这场重磅大展感兴趣,想了解更多大展背后“起死回生”黑科技,请移步本期人文读本详读,更多图片、更多解说等着你。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马黎通讯员郭楠
值班编辑:倪王镇
本文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