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臣出洋”指的是年清朝派遣五位大臣远赴欧美、日本等东西洋各国考察宪政的事情。二十世纪初,清政府在经历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局面,为图自救,当时清政府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决定要取外国之长以补自己之短,实行变法新政,同年,张之洞、刘坤一联名上《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建议“拟请敕派王公大臣”分赴各国游历,于是出现了政府官员出洋游历考察的热潮。到了年,即光绪三十一年,由于日俄战争和国内危机的影响,要求立宪的呼声愈发高涨,于是清廷决定派王公大臣出洋考察外国政治。关于外派的人选几经变动,最终确定为载泽、戴鸿慈、端方、尚其亨、李盛铎,全部是高级别的一二品大员。
爱新觉罗.载泽载泽,清朝宗室,满洲正黄旗人,清圣祖康熙皇帝六世孙,愉恪郡王爱新觉罗·胤禑五世孙,光绪三年袭封辅国公,后晋镇国公,光绪三十一年不到四十岁的载泽奉命出国考察,是五大臣中最年轻的一位,期间他重点考察了日本和德意志的君主立宪政体,回国后载泽向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上了《奏请宣布立宪密折》,将日本的宪政体制列在了诸国之首,奏请改行君主立宪制。回国后的载泽得到了重用,光绪三十四年加贝子衔,任度支部尚书,后历任筹办海军事务大臣、纂拟宪法大臣、度支部大臣兼盐政大臣等职,清朝灭亡后加入宗社党,成为复辟派的重要人物,年忧郁而终。
戴鸿慈戴鸿慈,今广东佛山人,光绪二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刑部侍郎、户部侍郎、经筵讲官、参预政务大臣、礼部尚书等职,光绪三十一年出使欧美等国考察,归国后奏请立宪和中央官制改革,在刑部改为法部后,戴鸿慈任首任法部尚书,官阶正一品,是近代中国第一位专管司法行政事务的最高长官,也揭开了实行司法独立的制度架构。宣统元年八月,以尚书衔在军机处上行走,当年十一月升协办大学士,次年去世,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诚。
端方端方,满洲正白旗人,光绪八年举人,二十八岁时才正式受命为官,但仕途顺畅,年在翁同龢和刚毅的推荐下得到光绪帝的召见,并深受青睐,戊戌变法中,朝廷下诏筹办农工商总局,端方被任命为督办,主持局务,并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被赐三品顶戴,不过戊戌变法失败后,农工商总局被撤销,端方本人也被革职,此后端方出任陕西按察使、布政使、代理陕西巡抚,光绪三十年代任两江总督,并创建了暨南大学。光绪三十一年端方被召回北京,任命为闽浙总督,但未上任就被派往海外考察宪政,回国之后,端方力主以日本明治维新为学习蓝本,尽速制定宪法,还献上自己所编的《欧美政治要义》,后世认为此乃中国立宪运动的重要著作。光绪三十四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端方接任直隶总督,登上了个人仕途的最高峰,但不久在慈禧出殡之时端方因拍照惊扰隆裕皇太后被罢官,直到宣统三年起复为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大臣,但因欲与湖广总督瑞澄争功,端方强行将四川当地民办铁路收归国有,激起川湘鄂保路运动,端方本人被起义新军所杀,清廷赠其太子太保,谥号忠愍。
出洋考察的清政府大臣尚其亨,清代海城人,隶汉军旗,是清初平南敬亲王尚可喜第七子和硕额驸尚之隆八世孙,光绪十八年考中进士,官福建布政使,后改任山东布政使,年随载泽出国考察,但是归国后并无太大建树,最终于年在北京悄然离世。
李盛铎,江西省德化县人,光绪十五年进士,授翰林修编、国史馆协修,戊戌政变时被任命为出使日本大臣,义和团运动爆发后被召回国,补授内阁侍读学士,授顺天府府丞,后又任太常寺卿,光绪三十一年出国考察,为立宪做准备,回国后又出使比利时,宣统元年被召回,仍任顺天府府丞,后出任山西布政使、山西巡抚,辛亥革命爆发后被袁世凯聘为大总统顾问,并先后担任了参政院参政、国政商榷会会长等职,年死于天津。
慈禧太后五大臣出洋可以说收到的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推动了预备立宪的决策,载泽等人回国后编辑了书籍67种册,另将购回的余种外交书籍送交考察政治馆备考,这些对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各项改革和制度建设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年9月1日,清廷正式颁布“仿行立宪”的上谕,这是没落的清王朝企图自救的最后一次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