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沙漠草原边境,为气象事业奋

陈连云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陈连云年出生于湖北省广济县(今武穴市),毕业于西南气象学校(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前身)通信报务专业。年,他被分配到内蒙古工作,先后在鄂托克、喇嘛库伦、锡林浩特、汉贝庙、吉尔嘎郎图庙、多伦等6个基层台站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边疆地区气象台站的建设,见证了内蒙古基层气象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学校“保送”走进气象部门

年冬,陈连云18岁,初中毕业。此时正逢全国招生制度改革,从年开始,改为只有夏季招生。如此一来,陈连云在这个“青黄不接”的时期便“无学可上”了,一直品学兼优的他不得不暂时赋闲在家。

春节过后,西南气象学校(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前身)到陈连云所在的学校招生。当时的招生方式是不考试,只检查身体,但是有一个要求,必须是品学兼优的学生,有点像是今天的保送。

年3月,陈连云前往成都就读。当时的学校还是军事化管理模式,一个学校就是一个部队(设大队部),大队下面分四个中队。其中,三个中队学通信报务专业,一个中队学地面观测。陈连云被分到一中队,学习通信报务。

经过8个月的学习,到当年的10月份,陈连云他们达到毕业分配要求标准,这一届学员就毕业了。

图为年初,陈连云个人照

年10月,西南气象学校对毕业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动员,要求他们“到边疆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陈连云所在的一中队是学习通信报务的,哪个地方偏僻、哪个地方艰苦,就带着电台到哪里去。因为边远地区通信不便,要通过气象部门自己的小型电台将气象报发送出去。所以一中队的学员就被分配到西藏、新疆、内蒙古、海南、黑龙江等艰苦边远地方,包括陈连云在内的一中队的19名学员被分配到了内蒙古。

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气象事业刚刚起步,气象站点稀少,气象技术干部奇缺,至年底,全自治区共有气象站21个。气象站的稀少,直接导致天气绘图极端缺乏情报,严重影响天气预报服务经济建设和国防的需要。大力建立气象台站成了20世纪50年代初内蒙古气象工作的重心。

陈连云等人与先期到来的几批气象学员,可以说解决了内蒙古气象事业在起步阶段需要大批干部的燃眉之急。

图为毕业证书

初出茅庐频繁调动工作

陈连云的第一个工作单位是位于腾格里沙漠中的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气象站。

初到该站,眼前的景象不由得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在远离城镇的沙丘旁,伫立着一排七八间“穿鞋戴帽”(四角是砖砌,中间夹着土坯)的房子,放眼望去,四周荒无人烟,沙蒿丛生。就是在这里,陈连云对气象工作的艰苦,有了初步的感受。

站里没有食堂,吃饭要到千米之外的公安局食堂搭伙,每天都是糜子饭,有时也吃莜面,菜类经常就是猪肉烩酸菜。南方人不习惯,陈连云等人饿了很长时间的肚子。他们到鄂托克站时正遇上风沙肆虐的季节,每次刮起来飞沙走石,屋里的桌椅和炕上的被褥上是厚厚的一层沙子。陈连云上机发报时天线和电键上火花直飞,为了防止电手,用纸盖上电键手柄才能发报。

天气变化对无线短波通信影响很大,干扰严重时会造成缺报或过时报,最主要的是风沙干扰的时候听不清楚信号,非常考验报务员的技术。

图为腾格里沙漠

从年到年,陈连云先后在鄂托克、喇嘛库伦、锡林浩特、汉贝庙、吉尔嘎郎图庙、多伦等6个基层台站工作,其间还临时被抽调到王盖庙(今西乌旗)和贝勒庙(今东苏旗)两站替岗值班一段时间。

年及以前的全区气象台站,除几个大型农牧场和矿区的气候站外,主要任务就是录观测资料,向中央气象台发绘图报和补助绘图报,还承担向空军部门发不定期的航空报及危险报。当时许多地方邮电局承担不了气象电报繁重的传递任务。发天气报的气象站只好自己架设小型无线电台,用摩尔斯信号传递气象电报。

图为年额托克气象站工作留念

扎根锡盟体会台站“三苦”

年2月,陈连云前往锡林郭勒盟。这一去,他就在那里扎下了根,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气象台站工作长达39年,直至退休。

对于当时锡林郭勒艰苦台站的生活,陈连云用了三个词来概括:清苦,艰苦,辛苦。但是苦中有乐。

什么是“清苦”?比如吉尔嘎郎图庙站,荒无人烟,如同孤岛,周围除了草原什么都没有。就连牧民的蒙古包也离气象站很远。当时,在喇嘛库伦站有一个电子管收音机,这个收音机就成了宝贝。站里全体职工每天定时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侯宝林的相声等。夏天的时候,草原上长出很多蘑菇、沙葱和野韭菜,他们就去采回来炒着吃。有时还采野花椒,这样就解决了调料问题。

说到“艰苦”,在锡林郭勒盟,冬天是呵气成冰,最低气温达到-37℃~-38℃。在冬天到来之前,用大车把一冬的煤给拉来。如果进入深冬,大雪也封山了,大车又进不来,煤用完了,就只能到附近牧民的羊圈里拉羊粪来烧。宿舍里有时半夜取暖炉子灭了,大家就把棉衣、皮袄都盖在身上,脑袋也蒙上。早上一看,眉毛、头发上都结了冰霜,洗脸盆的水都冻成冰坨子了。

内蒙古的冬天

清苦,艰苦,辛苦。但是苦中有乐。

——陈连云

20世纪50年代边境还不安宁,敌特有时在边境出没,气象站都配备了长枪和短枪,以防不测。

郎图庙站晚上值班时,几乎每次都看到信号弹划破夜空,在那空旷的原野上,令人毛骨悚然。

环境的清苦和艰苦,都比不上工作的辛苦。最辛苦的是制氢。当时制氢的化学品是苛性钠和矽铁粉。气象工作人员必须在产氢气之前赶快把制氢气缸头拧上,防止溶液随氢气喷出来。特别是女职工制氢时力量比较小,盖制氢缸头的动作稍慢一点,里面的化学物质就反应了,氢气带着溶液往外喷,有把衣服烧了的,有把头发烧了的,甚至有烧了脸的,十分危险。

尽管非常苦,但气象站的职工们工作积极性很高,都很乐观。陈连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会了骑马,而且渐渐适应了北方的生活环境。当想家的时候,他就站在草原上,向着家的方向眺望。

图为年陈连云在锡林浩特气象台报务组电台值班留影

自力更生“土法”生产炮弹

年夏季,一场罕见旱灾席卷我国东北大地,吉林省率先提出人工降雨试验,拉开了我国现代人工影响天气的序幕。在年12月第一次全国人工降雨工作会后,内蒙古自治区气象部门开展了人工影响局部天气试验,试验主要包括防雹、增雨和防霜。

年9月12日,气象部门在多伦县闪电河公社炮台大队北部的草滩上,进行了消雾试验。自治区气象科研所与多伦县气象局合作,在多伦三道沟林场进行了6次造雾试验、两次爆破对云雾影响的试验,从而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数据资料。

由于多伦是农业区,冰雹灾害较重,对农业影响很大。在20世纪80年代有高炮之前,多伦县一直是用土炮、土火箭防雹。而无论是防雹还是人工增雨,都需要炮弹。炮弹从哪里来?就靠县气象局制造。年,在陈连云的主持下,多伦县气象局成立了炮弹厂。生产炮弹的方法也比较简单,主要原料就是纸和化学品。

图为年陈连云在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防雹现场会上发言

后来多伦县气象局的炮弹厂发展不错,一年大约生产两万多发炮弹。不但自己用,还供应给正镶白旗、太卜寺旗气象局用于开展防雹作业。

陈连云说,他的经历很平凡,没有做什么大事,“要说我一路走来,能在困难与挫折面前正确对待,那是千百内蒙古气象人塑造的精神的鼓舞;我对气象事业的那份认真负责的态度,那是出于对理想信念的追求”。

正是因为这些普通基层气象工作者

倾注毕生心血的奉献与付出

在平凡的岗位上

脚踏实地、殚精竭虑

在艰苦的环境中

不忘初心、昂首奋进

才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气象事业的蓬勃发展

打下了牢固根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22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