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哪治得好 http://pf.39.net/bdfyy/qsnbdf/140805/4440903.html
这个事情还要从乾隆说起。
自明末被凌迟之后,袁崇焕的名字就随着明朝灭亡一同被埋葬了,这个情况一直到乾隆时,发生了变化。
乾隆年间开始修明史,乾隆皇帝发现了袁崇焕这个曾经严重阻挡努尔哈赤、皇太极“推翻”明朝政权的拦路石。
虽然袁崇焕曾与自己所代表的大清站在敌对立场,但那已经多年前的往事了。乾隆对袁崇焕最大的兴趣,就在于他生平事迹完全可以用来作为自己宣扬忠君思想巩固统治。
于是,乾隆四十七年(),乾隆皇帝陛下为袁崇焕平反,并命令广东巡抚尚安寻找袁崇焕的后裔。
这次查找仅限于广东、广西两地。尚安认真查找了一番,上报称袁崇焕没有儿子,于是便从袁崇焕的远方子侄后裔中找到了一个叫袁炳的出仕,了却乾隆皇帝抚恤袁崇焕后裔,实际上是以之作为宣传典型的政治目的。
找到了后裔出仕不算,袁崇焕在《明史》里“奸细”的恶名也不存在了。
那么,这跟死在庚子国难中,曾官至黑龙江将军的旗人寿山有什么关系呢?
这其实跟寿山关系不大,完全是他爹富明阿说的。
咸丰年间,黑龙江汉军八旗佐领富明阿曾参加平定太平天国的战事,其间他曾向广东籍士兵询问过袁崇焕的事情,并自称是袁崇焕的后裔。他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胡乱认亲,而是早有准备的,为此还将家族世系写成了“通谱”展示给人家看。
这与前文所提及的乾隆年间的袁炳没有什么关系。富明阿自称是袁崇焕的直系后裔,但这种说法完全出自他自己的嘴。
但这却有可能是真的。
清代首崇满洲制度,旗人一直处于社会地位的顶端,虽然汉军八旗比真满洲差了档次,但人人争相以做“真旗人”。这些汉军八旗们热衷于学满文、讲满语,接受满洲习俗,以“抬旗”为人生最大荣耀。
虽然他们跟满洲人一样信仰萨满教,但依然十分敬重自己的祖先,对自己祖先姓氏和名字的记忆应该是十分深刻的。
另外,八旗以满洲为贵,汉军旗人多攀附满洲获取更多的利益,富明阿没道理不认一个作古百八十年的明朝将领做祖先,这对于他以及他的家族而言没有半分好处。
而且,清初时,很多前明将领的后裔待遇很惨,比如郑芝龙,他降清后没过多久就受到查处,旧部被遣送东北地区驿站、官庄当差为丁,不能读书入仕。
而且,富明阿本人的发迹跟袁崇焕毫无关系,他从军开始,从佐领做到黑龙江将军完全是自己的能力。
那么,好好的袁崇焕后裔怎么就成了汉军八旗了呢?
清末光绪时人屠寄写了一本书,叫做《袁富将军战略》,说中介绍称袁崇焕有儿子文弼,(另《东莞县志》中称袁崇焕无子,相传下狱后,他的小妾生了一个儿子,藏在民间,后来清军入关后成为了汉军旗人。)
这个袁文弼跟着清朝打天下有功,编入宁古塔正白旗汉军,康熙二十三年征雅克萨,留防黑龙江城。
但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准确,黑龙江汉军八旗最初是没有入旗的,一直到了乾隆二十八年这些留防黑龙江的汉人士兵才陆续入旗。
《黑龙江志稿》在记录汉军八旗姓氏时,将汉军分为土著及从孔有德来归者,水师营驻防者、云南站丁从吴三桂谪戍者、官屯丁乾隆道光等年来江者等。而其中袁氏,便是从孔有德归来者。
换言之,富明阿家祖上是跟随孔有德的,但具体怎么跟随的,这却又是另外一个谜了。
袁崇焕生前或许真有儿子,但关于他儿子的经历在史料中一片空白,这或许是因为父亲的缘故在明清之际隐姓埋名,改头换面。但他又是怎么追随前明降将孔有德的这也是一个谜。
毕竟,孔有德当年是毛文龙的部将,而毛文龙就是袁崇焕干掉的,这一事件间接导致了孔有德降清。
孔有德当年就对袁崇焕杀毛文龙之事心灰意冷,也不太可能接纳他儿子吧。当然,或许他并不知道袁崇焕有这么一个儿子。
或许,袁崇焕之子是在战乱之中被抓了壮丁,战乱年代,隐姓埋名想要做个普通老百姓那基本是不可能的,何况是当时几乎打成赤地的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