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是最大的莜面产地,莜麦集中种植在西部的阴山南北。其中锡林郭勒盟的太仆寺旗莜麦面积广阔、产量较高。这里的农田大多是迟缓的坡地,秋天金色的莜麦田从坡底种植起起伏伏地一直向上攀援,绵延很久后到达远处高山的半山坡,象条条金色的彩带在大地翩翩起舞,场面非常壮观。这的老百姓吃莜面也是最多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一日三餐至少有一顿是莜面。如此看来,太仆寺旗是内蒙古吃莜面略有名的地方。而在太仆寺旗永丰镇藏着一个锡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她制作的“莜面窝窝”、“莜面鱼鱼”、“莜面饺子”等技艺水平堪称一绝。
莜麦,又称“油麦”、“稞燕麦”、“玉麦”等,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莜麦的最大特色是它的做法从莜麦到做成能吃的莜面制品,要经历三次生三次熟的过程。
一生一熟:莜麦收割下来,脱下来的籽粒是生的,这就是“一生”。要将莜麦磨成粉,须先将麦粒炒熟,这就成了“一熟”。
二生二熟:将炒熟的麦粒磨成莜面,又成了生的,这就是“二生”。莜面粉在吃的时候,要先和成面,和面时必须用开水,由于是开水和面,所以这就成了"二熟"。
三生三熟:活好面,制作成饸饹、鱼鱼、窝窝又成了“三生”。接下来就是添水加柴,烧火猛蒸,莜面蒸熟了,这就成了“三熟”。
莜麦蛋白质含量高,含量平均达15.6%,高出大米93%、玉米68%、小麦面粉51%、小米60%,8种氨基酸组成较平衡,赖氨酸含量还高于大米和小麦面粉;脂肪和热能都很高,脂肪是大米的6倍,小麦面粉的4.5倍。因为可以提供更多的能量,莜面比较耐饿抗寒,在田间劳动的农民以及干体力活的人尤其倾向于喜食莜面。同样饱餐一顿白面或莜面,吃白面的农民早已饥肠辘辘,而吃莜面的农民还体力充沛干活带劲。
莜面制作主要有推、搓、捏,虽说是几个简单的动作,但如果没有长时间的进行实践的制作,是很难熟练的掌握这些技巧的,也难制作出一流的莜面美食。罗秀英的莜面制作技艺已有40多个年头,她制作的“莜面窝窝”、“莜面鱼鱼”、“莜面饺子”等技艺水平堪称一绝。
第四批锡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罗秀英
罗秀英女,汉族,年3月出生,8岁—15岁在太仆寺旗永丰读书,16岁至今在太仆寺旗永丰镇三永村务农。她生活朴素,莜面制作技艺是从她外婆和母亲那里学习来的,擅长各种莜面品的制作技艺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技艺。
作者/来源:草原说电商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